意林杂志新知探索

“泥”误千古

本文已影响 5.28K人 

报章和词典常将“烂醉如泥”一词解释成一个人由于饮酒过量而醉得瘫成团泥的样子——“烂醉如泥”中的“泥”成了“烂泥、稀泥”。这是望文生义的结果,虽然“普及”,但却是一种误解:很多人不知道,这里的“泥”并非“土和水合成的东西”,而是一种水虫。
  
  那么“醉如泥”中的“泥”到底指的是什么东西呢?宋、明、清三代还真有人为此做了专门的“考证”。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事实》一书中,对“醉如泥”中的“泥”有如下考辨:“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明确指出,“泥”不是泥土,而是一种特殊的虫子,其特点是“无骨”,应属软体动物或腔肠动物之类;水生,离开水便呈泥状,如醉酒一般。明人张岱在《夜航船·四灵部·虫豸》中解释得更为清楚:“南海有虫,无骨,名曰‘泥’。在水中则活,失水则醉,如一堆泥。故诗人讥周泽曰‘一日不斋醉如泥’。”宋人张邦基在《墨庄漫绿》、宋人洪迈在《对雨编》、明人陈继儒在《群碎录》、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等典籍中,都有类似的记载,就连清代的百科全书——《康熙字典》也做过这方面的记载。
  
  从这些典籍中得知,正是由于“泥”“失水则醉,如一堆泥”,跟有些人醉后的姿态很像,于是,人们就习惯用“醉如泥”一词来形容一个人醉后的形态。其前加一个“烂”字,进一步突出了醉酒的程度之深。一些人醉后的表现确如泥委地,于是便有人望文生义,误将“烂醉如泥”中的“泥”,理解成了“烂泥、稀泥”、“土和水合成的东西”。

“泥”误千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