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成长视窗

克服“一致性”误区

本文已影响 1.81W人 

两位加拿大行为经济学家曾观察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赛马场上,无论是谁,只要对某匹马下了注,立刻就会对这匹马获胜的信心大增。而实际上,这匹马获胜的概率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意思的是,即使这匹马最后败北,下注者总能找到解释失败的理由:马场刚翻修过赛道,这匹马还没有习惯;骑手昨天刚从医院出来,今天状态不佳;对手不守规矩,暗地里使了坏招……等等。总之,他绝对不会轻易承认是他自己选择错了马。
  
  对于这一现象,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后来冠以一个名词:“一致性”。学界分析认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人人都有保持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自己作出了某项选择,发表了某一观点,我们就会立刻碰到来自内心和周围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最初承诺的那样去做,去坚持己见。在这种压力下,即使在现实中已经碰壁,我们还会想方设法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对外界来说,“一致性”可以使我们向他人传递一种信号:我是一个言出必行、信守承诺、始终如一的人。尽管世界每天都在变化,但你大可以相信我。也正因此,在现实生活中,地位越高的人,越需要靠信用积累获取声望和利益的人,越会坚持自己的看法。
  
  对我们自身来说,“一致性”首先是给了我们自己内心一份淡定和坚守:世界是很复杂,但只要我对事情拿定了主意,就可以不变应万变,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其次,“一致性”还使我们的思维以更为舒适的方式运行。一方面,可以偷懒。因为“一致性”是人类预先在思维中设置好的响应方式。一旦遇到麻烦事,“‘一致性’会自动为我们提供一处安全的藏身之所,使我们不需要再疲于应付”。另一方面,可以自我安慰。一旦失利,“‘一致性’会自动使我们寻找自身之外无法由我们掌控的原因,从而使我们自身免于被理性折磨,并保护我们未来东山再起的自尊与士气”。
  
  但是,也正是“一致性”上述特点,它也是日常生活中导致人类常用更大错误来弥补小错误的根本性心理动机。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亨利·雷根等人,曾专门考察过美国芝加哥一支末日邪教组织。这个组织曾预言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世界将有大洪水,而在这一刻上帝会来拯救其信众。于是,这一天,教主将其信徒聚集在一起,以“倒计时”形式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当信众倒数到“1”时,想象中的大洪水并没有发生,当然也没有什么“上帝亲自驾着方舟”来拯救他们。就在观察者认为这个组织必将因为失败的预言而解体时,戏剧性一幕发生了:教主突然陷入一种癫狂的“自我书写”状态,说是上帝感动于信众们的诚意,在最后一刻出手阻止了地球大洪水灾难。也就是说,这个组织的信众不仅拯救了自己,而且拯救了全人类。于是,信众一片欢呼,并承诺将说服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队伍。
  
  这就是“一致性”现象导致人类心理走向偏狭的一个典型反面案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学术思想界是“一致性”负面影响最为严重的领域。正如著名学者爱默生警告过的:“愚蠢地坚持自见是思想界的一只妖怪。”其原因是,学术思想界最重要的是名声与威望,而这个领域中的名声与威望更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因此,一些风头很劲或名声很高的学者,因为任何一个学术错误甚至学术瑕疵被别人指出来导致的声誉损失,他们都觉得无法承受。正因此,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当某位学者一篇论文某个观点或某个论据被别人指出存在问题时,这位学者甚至会“疯狂”到写十篇文章甚至一本专著来论证自己如何正确、对方如何下作。即使对方指出的事实确定无疑,他也会找出一大堆其他理由或无关事实,来为自己辩护。
  
  所以,我们必须承认自己思维的局限性,永远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保持我们不会“一个错误接一个错误”,不会陷入极端思维的误区。

克服“一致性”误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