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热读

古代中国的“两会”和“提案”

本文已影响 2.13W人 

中国古代有“两会”吗?那么,古代中国又是如何表达民意、上交“提案”的呢?
  
  古代“两会”是什么样的会议
  
  从制度层面来说,现代“两会”制度为共和国首创,古代中国是没有的。但从议事形式来讲,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形式。
  
  古代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的“家天下”,皇帝虽自称天子,其实他是真正的明白人,知道“一个人拍脑袋”的局限性,于是有了“朝参”和“集议”。“朝参”又叫“朝会”,集议也称“议会”——这便是中国古代的“两会”制度。
  
  “朝参”由皇帝亲自主持,是小范围的、百官进入皇帝的办公大厅(朝廷)参拜皇帝的一种形式。进行重要的人事任免和重大的工作安排、典章颁布时,皇帝都会开“朝会”。有资格参加“朝会”的,都是相当于今天国务院总理、副总理,各部委办主管,所谓“三公”、“九卿”,最低也得是副厅级的正五品官员。
  
  “朝参”实是一种御前会议或内阁会议,有点类似解放后的最高国务会议,中央工作会议。时间不长,但相对频繁。到唐代,“朝参”变成了“常参”,每日或隔日举行,成了制度化。
  
  “集议”则由“三公”或地位相当于“三公”的大臣主持,皇帝一般不参加。它实际上是应皇帝的要求或同意才开的,规模可大可小,参会者的范围比“朝参”复杂。“集议”通过的议案都是要认真执行的。
  
  古代“两会”代表都是些什么人
  
  “集议”也分中央和地方,与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相似。但与今天“人大”代表都是选举出来的不同,参加“集议”的人员都是由官方决定和领导推举,代表中没有普通群众。
  
  那么,古代的“人大”代表都是些什么人?从史料上来看,主要有四类:
  
  一是相当于今天省部级高官的“二千石”以上大臣,实为官僚和利益集团的代表;
  
  二是“地方代表”,以分封在外、待遇达到一定级别的列侯为主。列侯都是功臣名胄或其后裔,实为贵族和特殊阶层的代表,这部分代表是不能参加“朝参”的;
  
  三是“专业代表”,主要是列大夫、博士、议郎这些专职谏官。这类代表参政议政能力强,因为都领俸禄,也属“公务员”群体的代表;
  
  另外,在需要时,还会有“基层代表”。汉昭帝时召开“盐铁会议”,特别召集60余名地方和基层的代表参会。
  
  这类代表以饱读诗书、喝过墨水的“贤良”为主,表面看是来自地方和基层,但因为是相当于今天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和地方富豪推举出来的,实为学术界和富人的代表。
  
  古代“两会”议案很难一致通过
  
  古代中国的“两会”很注重民主气氛,“代表们”敢直抒胸臆,有人甚至敢在朝会上当面指出皇帝的不是。如果“代表”总是投赞成票便是不负责任的行为,可能会遭到皇帝的训斥。
  
  在“集议”上,议案也很难“一致通过”,有时还会出现“经年不决”的现象。西汉末年的王莽新朝,一次议会的议题之一是讨论并颁布官员的工资制度,结果集议了好几年,也未能拿出各方都能接受的意见。由于政策迟迟不能出台,导致上至公侯、下至小吏都拿不到工资,即所谓“皆不得俸禄”,实在罕见。
  
  古代最著名的一次“集议”是“盐铁会议”。会议时间在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二月,会上,60余名由相当于今天省市一把手的郡国国主推举出来的地方和基层代表,与以御史大夫(“三公”之一,相当于副总理)桑弘羊为首的京官集团,进行面对面的激烈辩论。
  
  会议由丞相田千秋主持,重点议题是对汉武帝主政时期国家施政政策的得失进行讨论。地方和基层代表们对盐铁官营、平准均输、酒类专卖、货币发行等多项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强烈要求废除。
  
  桑弘羊深得汉武帝的信任,曾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是这些政策的实际制定者,对“贤能”和“文人”的否定意见不以为然。会议最后经过表决,通过了废除全国酒类专卖和关内铁官制度的决议,打破国有公营的垄断。
  
  宋代以后,谏议制度变成了摆设,元代干脆取消谏院。到明清时,古代中国的“两会”和谏议制度所散发出的民主精神几乎不存,明世宗朱厚熜甚至把持不同政见、反对给他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上尊号的朝臣当场杖毙16人,另外134人被关进监狱。

古代中国的“两会”和“提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