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文苑

给城市留一处荒原

本文已影响 4.27K人 

初秋某个午后,沿着宽阔的渤海大街西行,天气薄凉,海风湿漉漉地拂面而来,好惬意!
  
  越往西走,天空越加开阔,眼前凸现大片荒原,这是辽河入海口的三角湿地带,水光天色辉映,芦苇与荒草丛生,路的尽头是清代御敌的古炮台,炮台脚下就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了。
  
  置身此地,仿佛人在天边,徜徉其中,乐而忘返。
  
  几年前来过这里,由于无路可走,看海,只能隔着湿地遥望,或站在炮台上远眺,如今,一条宽阔平坦的路伸向海边,加上长长的环海公路与石砌海堤,看海时方便多了。
  
  站在海堤回望,银白色的城区被抛在地平线上,像萦绕湿地边缘的白练一样,成为湿地的陪衬;湿地介于大海和城区之间,没有人迹触踏,显得神秘而安静。
  
  空中鸟瞰,银白色的城与绿色荒原、蓝色的海毗连,自然与人文如此和谐统一,美感不由地从内心悄然升起。
  
  我独爱这片荒原湿地。
  
  夏秋之际,这里水草丰美,有大片芦苇、蒲草、蒺藜、蒿草、红草、苘麻等高棵草类植物;有苋菜,苦菜,茴菜以及一些不知名的野菜;有可入药的车前子之类;一丛丛不知名的野花和匍匐地面上的藻类,随处可见。
  
  大鸟如鹰和大雁,飞禽如野鸭、野雉等,经常飞入飞出。草丛中有燕子与鹭鸶、鸬鹚等各类水鸟繁衍生息。芦苇丛掩映下的水洼零星闪现,不时地有蟹、鱼虾、水蛇、蛙类等水生动物发出各种低微的天籁般的声响。
  
  这是水生动植物的天堂。
  
  望着杂草丛生的荒原,总有不尽的遐想,它不属于某个人,它在人们的公共视野里,在不同人的心中,产生不同的梦幻奇想。
  
  爱荒原的野性,杂草没过头顶,密不透风,陌生而隔阂。
  
  童年乡下生活,由于对荒原心生畏惧,每每走近那里,会想到蛇蟒或鬼怪狐魅,这些都跟传说有关。越是陌生,越感到离奇,越发引人入胜,我想,这符合久居城市的人的猎奇之心。保留这片湿地,对城里人来说,非同凡响。
  
  严格说,我们都是乡下人,即使在城里出生,祖辈们也都是乡下人,生命的根在乡下,在贴近自然的绿色中。人,离不开绿色,否则,生命之花就会枯萎。
  
  在白色建筑日益吞噬农耕土地的后工业化时代,心灵与眼睛被钢筋水泥石子儿塞满,犹如在沙漠上行走的人们渴望绿洲那样,渴望在优美的绿色里休憩,渴望像水生动植物在荒原王国里自由呼吸。
  
  一直担心荒原湿地会被逐出视线,从而无端地被毁掉。听朋友说,这里将建成湿地公园,我才松了一口气。倘若在这片湿地上,零星地栽上一些不同种类树木,与草丛高低错落,必有更多鸟类飞临,会更具有诗意的。
  
  给城市留一处荒原,正如中国书法绘画艺术讲究的“留白”,在构图上留出一定空白空间,旨在让读者在想象中再创造,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审美愉悦,如同阅读一首好诗,留给读者偌大想象空间,含蓄,蕴藉,又余味无穷。
  
  一座城市就是一幅画,一件书法作品,一首诗,就在于,它在某处留一片荒原,给心灵一片想象的空间,在绿野中优美地休憩。

给城市留一处荒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