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热读

邯郸:原来,这个城市的特产是成语

本文已影响 1.94W人 

公元前279年,战国烽烟弥漫。这一年的渑池之约上,蔺相如帮助赵王反击秦王,名扬海内。
  
  回到国都邯郸后,蔺相如被封为上卿,这让军功卓著的廉颇十分不爽:我见相如,必辱之。蔺相如听到廉颇抱怨后并没生气。
  
  有一天,蔺相如在乘车时遇到廉颇,为免冲突,他还主动把车退回巷子。
  
  门客知道后,都以为他懦弱,可他却说: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听到这话,大彻大悟。
  
  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府门上请罪。自此,中国又多了一个成语——负荆请罪。
  
  两千多年后,这个故事写在了小学课本上。
  
  对孩子们来说,这可能是第一个与国家大义相关的成语,也可能是第一个人物真实、故事清晰,连发生地都明明白白的成语。
  
  谁也说不清刻舟求剑是在哪条河,但负荆请罪,确实发生在邯郸。
  
  不过你要是认为邯郸只有负荆请罪,就太小看这座城市了。
  
  我们从小知道的成语,很多都来自这里。
  
  今天流传的成语,有1500多个跟邯郸有关。
  
  也许中國除了邯郸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城市,更配得上“成语之都”这个称号。
  
  这个地处河北的小城市,怎么会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邯郸是个3000年都没有更名的城市,她的传奇从公元前386年开始。
  
  那一年,赵国迁都邯郸,从此,这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之好,好到出现了“邯郸学步”:有个燕国人听说邯郸人走路姿势优美,于是跑去学习,结果学艺不精,自己还忘记如何走路。
  
  而最盛产成语的人,当数赵王之相平原君,他门下的三千食客,都是成语贡献大户:
  
  三寸不烂、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光是毛遂一个人就贡献了许多成语,更有鸡鸣狗盗、碌碌无能等奇人异事。这背后的邯郸,文化丰富多样,底蕴极深。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儒学家孔穿与逻辑学始祖公孙龙,会在这里展开“白马非马”的激烈辩论。成语是邯郸3000年文化的缩影。
  
  虽然它在乱世战国中起步发展,可文化却极其繁盛。
  
  在那个时代里,邯郸,是当之无愧的大都市,要不然庄子也不会把学步的故事放在这里。
  
  邯郸人未必走路好看,但是邯郸城一定相当有魅力。
  
  作为赵都的一百多年里,邯郸见证了数不清的历史
  
  而人们用成语记录下赵武灵王的开拓进取,书写出廉颇李牧的智勇双全,赞颂了毛遂的舍我其谁。
  
  流转千年,城市变迁,但成语像一叶方舟,保留了这座城市的影像和记忆。
  
  哪怕是小孩子,通过寥寥四个字,也能读取一段这座城市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个城市从古至今也在不停地拥抱成语。
  
  明朝万历年间,在传说中蔺相如躲避廉颇的那条巷子,人们立了一个碑,刻下“蔺相如回车巷”六个大字。
  
  其实,经历过多次战乱,没人能保证那就是两千年前的回车巷,但邯郸人选择相信,相信在这里能“偶遇”蔺相如,相信“负荆请罪”四个字的背后,那个人性、时代、城市皆光辉的邯郸盛景。
  
  但有点可惜的是,邯郸这座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城市,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失去了存在感。很多人只有在语文试卷中,才能体会邯郸的文化底蕴。

邯郸:原来,这个城市的特产是成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