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守岁的记忆散文随笔

本文已影响 2.19W人 

又过年了。

守岁的记忆散文随笔

这个年呀,就像一记重重撞响的钟声,共鸣在每个人的心弦,好公平。

过年的故事多了,谁也讲不完,听也听不尽:有置办年货系列,有躲债避难轶事,有拜年迎新喜闻,有风雪夜归传奇……一去惹它,就像走进姹紫嫣红的花园,顺手摘起哪朵,都能让你把玩半日,琢磨不透;也如面对热气蒸腾的火锅,随便夹起一筷,均会尝到酸甜苦辣,滋味万千。扯远了,拣个过年守岁说说吧。

过年要乐,这也是传统的约定俗成。大过年的,你还有啥子不开心的。因此富人也好,穷人也罢,喜逢过年,装也得装出一些快乐来,别坏了别人的兴致,这就叫欢天喜地过大年。

家乡人把除夕夜叫年三十。这是辞旧迎新的分水岭,中国人十分看重这个晚上,世世代代,有多少人排除万难,奋不顾身地往家赶,就是为了吃上这餐最最重大的团圆饭。吃了团圆饭,孩子领了压岁钱,一家人就坐着“过年”了,这个节目叫守岁。老辈人说,年三十夜坐得时间越长,你的寿命就越长,所以也有把守除夕夜叫坐长命夜的。

改革开放后,电视行业蓬勃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千家万户的农民也逐渐看上了电视。大约是198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从此,十多亿中国人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年夜饭。一改千百年来的传统模式。回忆过去农村守岁,中心热点便是家中的火塘。一家人围坐着熊熊的.火堆,一边吃着自制的花生、瓜子、蕃薯干,一边烤火,一边谈天说地,渗透无限的温馨与吉祥。

那时的农村虽然穷,但对于过年的每一件事,仍旧十分重视。当然包括守岁烤火这一环节。上山干活是农民的家常便饭,性急的人,在年初就留意年三十用的柴头了,品种有杉树、松树,

也可能是青岗、麻栗的。掏挖起来后,或扛或抬从山上弄回家,随便丢在门口道坦一角,任其雨打日头晒了。闲空时过去翻它一个身,拿把锄头啄剔一些根间的泥块,或者用钩刀乱斩一通。也有人在上面架块磨刀石,弄些刀具霍霍地磨起刀来。快过年了,这个平时有要没紧的柴蔀头已经干燥透了,于是被人翻来覆去地再修理一通,放好备用了。

家乡每户人家都有火塘,一般设在边屋的一角。地上挖个圆形的泥塘,边上用砖块围个圈,就是火塘了。年三十这天,男人把这个大柴蔀头高高地架在火塘里,下面塞些细柴,一点火,就吱吱啪啪地烧旺起来。团坐在火塘边,主要节目就是聊天。内容多是些开心吉利的话,有谈一年来村里的变化,家里的收成,也有说笑话故事的。我最喜欢听故事了,一个劲地缠着爷爷说。爷爷是个远近闻名的泥水匠,常年穿村过寨地做工,有满肚皮好听的奇闻秩事。我听着故事,吃着果子,再是拿着火钳夹,卜搭卜搭地拨戳着燃烧的柴蔀头,弄得火焰飞舞,火星欢蹦,这是小时候最为幸福的时候了。

我爸读过几年初小,还看过一些书,不但会讲民间传说,还能说大书,《英烈传》中常遇春等英雄人物总让我入迷。年三十听故事是无条件的,白天我就逼着爸讲出故事的题目,已上小学的我就它列好一张节目单,夜里一个一个催他说。记得我10岁左右的那个除夕夜,爸的故事才讲了两个。家里来了个客人,他是住在下村的一个少年,名叫阿苗。他坐进我们的火塘边后,就把话题拉开了,谈起了村堂上面的桐坞水库,怎么加固,怎么蓄水,哇啦哇啦讲个不休。阿苗长我三岁左右,叫他阿苗哥,那年不过十三四岁。可他懂事早,在学校里当大队长。那天阿苗穿来一双新鞋,鞋子太大了,他妈就在后跟处用线扎掉了一截,被扎的那截布沿,突突出的就像老太太的嘴。我恨恨地看着那个瘪嘴,心里想你个小鬼头老三老四管什么大事,害得我听不成故事。终于忍耐不住,愤愤撕掉故事节目单,放声哭了起来。

火塘里的大柴蔀头十分经烧,一夜到天亮也烧不尽。夜深了,人们就在火堆里煨食物,或年糕或蕃薯,吃得满屋生香。坐着聊着,孩子靠在大人的膝盖睡着了,就抱到床上去。有时坐到鸡叫了,就想开门看看,天亮了没有,谁知一打开大门,厚白的瑞雪就倒进屋来,原来无声的大雪下了一晚。

故事是我年年守岁时的期盼。小小的故事串起了年尾和年头,在我幼小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多少年过去了,如今喧闹的“春晚”、震天的烟花早已替代了那些宁静的夜晚。然而,那黑暗的小山村,那终夜不灭的红暖火塘,始终让我魂牵梦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