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社会感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

本文已影响 8.76K人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社会之根,国家之本。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核心价值观建设事关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希望能够帮到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解读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之魂,社会之根,国家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事关当代中国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事关中国在世界上的“出场”和定位,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一个没有价值观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也很难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尊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理论建构和现实推行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科学的理论体系、理论论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龙去脉、实质内涵和战略意义等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说明,引导人们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意识去看待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内心里形成一个影响和支配外在行为的“价值世界”和“意义系统”,通过心理的“澄明”与共鸣,使群众自觉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服、信奉,乃至“信仰”。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理服人”。

另一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社会践行机制、公平正义的价值评价制度,真实感人的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典型示范效应,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旗帜鲜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得以呈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真实可信、切实可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 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事实服人”。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建构层面,必须回答四个方面的学理(理性)追问;在现实践行层面,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实践关系。具体如下:

一、理论建构层面:回答好四个方面的学理追问

1、反映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作为价值理性,它反映人类新型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价值文化和价值取向;作为工具理性,它不仅是扬弃旧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力工具,而且是建构人类美好新社会形态——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武器。它必须反映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和制度精神。

2、回应资本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对资本主义进行历时态和共时态的批判、扬弃与回应。从价值论的视角,一方面它必须反映出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性关联;另一方面它要体现出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越性的扬弃、升华和跃迁。发挥对资本主义的价值否定、方向规制和未来引领的功能。要对资本主义进行历史批判、现实回应。

3、照应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彰显“中国特色”,带有“中国底色”,反映中国文化、中国传统;富有中国气派和中国气质;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表达习惯和心理特点。立足于五千年中国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部分构成要素应当是蕴涵中国优秀文化深度积淀下的“自然析出”,带有浓浓的中国味道。

4、体现普世情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新型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价值理性,应当反映人类文明、文化的进步方向和发展趋势,反映时代主题与时代特征,反映人类的整体价值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当具有人类文明、文化价值维度的普适性与普世性。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体现。

这四个特征,也使人们容易在四个方面所产生的追问。第一个特征追问的是与社会主义的关系,第二个特征追问的是与资本主义的关系,第三个特征追问的是与中国传统的关系,第四个特征追问的是与世界时代主题、时代特征的关系。价值观属于科学问题,需要按照科学的规律来解答。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构,必须重点在这四个方面做出科学地“理论释义”和“意义安排”,才能真正满足人们价值信奉和价值信仰的理论需求。

二、现实践行层面: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实践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现实践行层面,当务之急是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实践关系。

1、“社会教材”与“书面教材”的关系。

社会是一面镜子,也是一套活生生的“教材”,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二课堂。人们不仅看书上“怎么说”,而且看社会上大家“怎么行”,尤其是名人、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大众示范效应。因此,名人、党员、领导干部要谨言慎行,率先垂范,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媒体要切实负起社会责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不能片面追求收视率、点击率,而忘记了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要多办一些诸如“感动中国”、“暖新闻”这样充满正能量的好节目、好栏目,要多报道一些催人奋进、发人深思的社会新闻,要发挥舆论引导、价值引导的社会作用。

第三,相关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注意监管方式的科学性、规范性、权威性、民主性,即要科学监管、规范监管、权威监管、民主监管。总之,没有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很难得到真正地践行。

2、言传与身教的关系。

在传播和教育方式上,“说理”固然重要,但一味的“说理”,有时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只会让人反感。要建立一套“用事实说话”的身教方法体系。首先,要通过故事、通过人物、通过事情来“说理”。让道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其次,在先进事例的选择上,要实事求是,讲究科学性,不能牵强附会,强拉硬扯,生搬硬套。身教是一种科学的方法,要讲究科学性。第三,身教作为一种方法,在不同的领域、板块、行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具体实践方式。

3.思想建设与制度建设的关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要加强思想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建章立制,用制度的“刚性”来确保价值观的生成与践行。思想建设是目标,制度建设是保证。只有制度建设搞好了,目标才能顺利实现。首先,要建立和形成一套包括预警、运行、奖惩、评估等环节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度,尤其是价值评价、奖惩制度来引导人们的价值选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真正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浩然正气;其次,制度建设要坚持科学原则和法治原则。

4.知和行的关系。

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哲学命题,它牵涉到现实层面的“说”和“做”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在逻辑层面,有知难行易、知易行易、知易行难、知难行难四种情况。从价值判断的层面,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问题上,应该把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作为一种价值要求、德性要求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的全过程。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实至名归”,真正取得实效。

总之,只有通过理论的说服力、现实的感召力,才能转化为群众的行动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理论建构和现实推行双管齐下,同时进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