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人与社会

示众

本文已影响 1.29W人 

前几天打车,的哥跟我念叨,他在加油站加好油后,被告知要交六十二升的油钱。问题是,他的车油箱容量才是六十升的。
  
  我一听这个,也替他不平:找那帮孙子去。
  
  的哥说,没错,油票我都留着呢,清楚写着六十二升。然后问,你会上网吗,会用微博吗?
  
  我点头。的哥说,我听说在网上曝光特管用。你把这事儿在微博上给我说说,油票给你,拍照给大家看。
  
  我顿时有些纳闷,您怎么不当场跟他们索赔呢?这不一告一个准嘛。
  
  的哥念叨了一些话,大意是,就要在网上恶心恶心他们,索不索赔无所谓。
  
  这段故事,让我陷入了深深的人生思考之中。用作证据的那张油票,是拿去告状索赔,还是秀给大家看?还是以为秀给大家看,众人骂一顿,就比自己把钱追回来还过瘾?当然也不排除一种雷锋心态:那点儿损失可以不要,这不是钱的事儿,搞他们一下,对别的司机也是个提醒。
  
  连不会用微博的司机师傅也知道借助“围观的力量”,微博如此这般地渗入了我们的生活
  
  遇到值得一说的事儿,就想着赶紧发微博,由此衍生出新的习惯,闲不上一会儿,就想着赶紧找件值得一说的事发上去,要不跟欠了谁的似的;一帮朋友协调好时间、经历过堵车,好不容易凑到一起,然后就各自闷头用手机在微博上忙活,身体挨在一起,话儿却恨不得用私信传递;两人之间短信或电话就能解决的事,也要在微博上@一下,貌似说给他一人听,却愿意让全天下的人都知道……
  
  微博式生存的核心,也许就是这种示众心理。自从有了微博,那些不齿不满不平事,就有了新的发布渠道,也有了新的解决方式。哪怕排队等地铁遇到一个加塞儿的,首先想到的也是,把这孙子照下来,发到微博上,让大家羞辱之。而在微博之前呢?也许扒拉一下那孙子,一个警示动作就够了,如今却要劳动众多人的口舌,当事人还不一定看得到。
  
  遇到关乎自己切身利益与荣辱的事,同样如此,不再直接面对,当场解决,却想发到微博上让大家都参与,似乎别人说过以后,自己的气也就顺了,损失也夺回来了。小时候看有人家里吵架,先用大嗓门嚷一句,街坊邻居来评评理啊,然后就把家庭事件演变为公众话题,靠别人的劝说点评,把自己的家事处理掉。那自己呢?——留着给别人的事儿评理去啊。
  
  我不是社会学家,不知道这种示众是好是坏——相信有许多人看到的是其积极意义,但想想耗在微博上的时间,许多都是观看这种无聊的热闹,还是想提醒一下:能两个人、小范围解决的问题,就直接将其干掉,不要在微博上惊动别人;对那些明明不发微博即可解决却乐于示众撒娇的人与事,尽量不挤上去凑嘴,贡献自己的智商和情商。

示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