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人与社会

民国时候的北漂族

本文已影响 1.64W人 

北漂媒体人——张恨水
  
  媒体人张恨水去北京之前,曾当过《芜湖日报》的主编,但他觉得自己学问和历练不够,因此在1919年,只身到了文化氛围浓郁的北京。张恨水最初的愿望是考北京大学,但迫于吃饭都成问题的现实困境,他放弃了求学。
  
  当时,北京规模最大的报馆是日本人办的顺天时报社,但他们不要24岁的张恨水。按照张恨水当时的想法,先进一家小报馆,将来再想办法进大报社。经人介绍,张恨水认识了上海《申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并在其手下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不久,张恨水又在《益世报》当兼职编辑。他在《申报》的月薪是10元,工作时间从上午9时到下午6时,而《益世报》的月薪是30元,工作时间是晚上10时到早上6时。张恨水有了这两份时间并不冲突的工作,尽管劳累,但在北京立住了脚跟。
  
  张恨水的勤奋受到《世界日报》与《世界晚报》创办人成舍我的关注与器重,他被聘为这两份报纸的副刊主笔。他不负成舍我之望,埋头苦干,连编带写,一个人包揽了时评、杂谈、散文、诗歌、名人轶事等版面的全部稿件,并开始撰写小说。
  
  后来,他接连写出《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长篇小说,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畅销书作家,稿费收入之多,当时只有胡适能与他相比。张恨水用自己的稿费在北京买下了一处有30多个房间的四合院,终于在北京扎了根。
  
  北漂艺术家——齐白石
  
  齐白石堪称是年龄最大的北漂,他57岁那年,由于家乡动乱不定,被迫离开父母妻儿到北京避难,借住在法源寺,以卖画为生。
  
  然而,齐白石的北漂生活并不顺利。“朝则握笔把刀,目不暇给,惟夜不安眠,百感交集,谁使垂暮之年,父母妻子别离,亲戚朋友不得相见?”这是他真实的自我写照。更大的困难是,他清雅冷逸的绘画风格,并不为北京人所喜爱,即便是价格比别人低一半,还是卖不出去。
  
  1920年,梅兰芳看到在北京名气不大的齐白石,就跟别人介绍:“这是我的农民朋友。”齐白石曾到一个大户人家去应酬,一屋子都是富人,他们看齐白石衣着平常,也没有权贵熟人,便谁也不理睬他。饱受人情冷暖,而经济难以维持生计,情急之下,齐白石听从了陈师曾的建议,改变自己的画风,从头开始。
  
  1922年,陈师曾去日本参加画展,顺便带了齐白石的几幅画。出乎意料的是,国内没人要的画,在日本竟然全部高价卖了出去。自此,齐白石的画才慢慢被重视,他北漂的日子也算有了着落,凭着卖画的收入,他将家人接到了北京,结束了一个人“漂”的孤苦生活。
  
  几十年过去了,回顾民国时的北漂族,他们大部分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动荡的岁月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成了行业里的名人。

民国时候的北漂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