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热读

我的南极记忆

本文已影响 2.9W人 

10年前开始的一段航程拉开了郑敏生命中一段最难忘岁月的序幕。贵阳、北京、黑龙江亚布力、北京,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智利利马、圣地亚哥、蓬塔—阿达雷斯、南极马尔什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
  
  与不久前随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第三次赴南极相距,已经10年。
  
  人在南极,仅仅有保温、抗风、耐寒的房屋是不够的。科学考察队员在南极的生活、考察,必须有足够的抗御自然灾害和提供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条件,有人说,电站就是一座考察基地的心脏。有了电,考察队员的取暖、供水、通讯、科研才能正常开展。
  
  在南极,郑敏的任务就是监护发电机组,保证这个心脏正常运转。
  
  1985年2月20日。中国南极长城站在南极乔治王岛正式落成。长城站选用的“心脏”是来自贵州柴油机厂的产品。这批设备在长城站一直运行到2001年才被替换,在此期间,作为贵州柴油机厂(后称天力公司)的技术骨干,郑敏和同事们先后踏上了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
  
  时至今日,赴南极科考的人员选拔依然没有像很多项目那样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发电机组也早已换用其他厂家生产的产品,郑敏和他的同事们因为在南极的敬业表现,成了科考队中非科研人员里的“常客”。
  
  “2002年8月一批美国公司组织的游客到中山站参观。这个旅游团里台湾人最多,一聊起来才知道,他们每人向旅游公司交了5万美元。”郑敏说,“那时我就觉得,我这样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能在南极有这段经历,起码也算白捡了5万美元。”
  
  在随中国第二十二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前往中山站前,郑敏受聘为一家叫“深度企划”的机构担任野外探险项目顾问。在他的讲座完毕后,接受了专访。
  
  郑敏在—个软皮本上记下了沿途的见闻和在南极的心得、趣事。这个本子上除了工作注意事项外,大量长短不一的句子,没有标注日期,郑敏说,只要一翻开,马上能回忆起是哪天写的。他浅浅一笑:“大多数都是极夜的时候,闲着没事记的。”翻开本子,上面既有“雪龙船简介”、海事卫星电话和短波通讯每分钟收费标准,也有“中山站距贵阳10970公里”、“袋鼠”(坎戈路kangm)土著语‘不知道’……
  
  鸳鸯湖和热水澡
  
  1988年2月26日建成的中国南极中山站,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莎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的维斯托登半岛上,地处南极圈之内,是进行南极海洋和大陆科学考察的理想区域。离中山站不远处有澳大利亚的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中山站经过多次扩建,现有各种建筑15座,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其中包括办公栋、宿舍栋、气象栋、科研栋和文体娱乐栋,以及发电所、车库等。这些用集装箱改建而成的房间在风雪大陆屹立了17年。
  
  站上生活设施齐备,每年可接待度夏考察人员60名、越冬考察人员25名。队员宿舍内配备有多功能软床、沙发、写字台、衣柜等,室内温度适宜,常年可保持在16℃~20℃。站上的全自动冷热水供水系统,可以满足各用水点全年不间断的冷热水供给。洗澡间保证提供水温不低于40度的热水,供队员们随时洗澡。站上拥有各种车辆十多辆,可以满足交通运输、施工和科学考察的需要。中山站与长城站一样,也建有污水与垃圾处理系统。发电机安装有消烟和减噪声设备,可防止污染大气环境。
  
  中山站附近,两个收集降水的微型淡水湖,被科考队命名为鸳鸯湖。
  
  “我去过俄国的进步站,他们洗澡是用两个很大的热泵,用油料烧水。”郑敏说,在中山站能随时洗澡,最初是一件其他国家科考队认为了不起的事。
  
  郑敏等人负责监护的柴油发电机组,必须24小时供电,设备在工作中温度升高,要往一个内胆注入低温的水冷却。来自贵州柴油机厂的这些技术工人在这上面动脑筋,找到了一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他们在柴油机的排气管上加上大大的水包吸热。水包用管道与循环池相连,热水进入两个循环池废热利用,一天都可以洗澡。后来,很多国外站的人参观长城站和中山站后,都照这个方法改进了,享受着这项改进带来的实惠,在后来的聚会上,很多外国科考队员都夸中国人聪明。了不起。
  
  吃饭趣事
  
  在中山站和长城站,每天的作息自然不能按照北京时间,那里使用的是“南极时间”——当地区时。
  
  每天8时、12时、18时,吃饭的钟声响起。过后不久,就会有队员拿着饭盆从不同的地方会集到餐厅。
  
  在南极,粮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给自足,随处可见的企鹅和海豹也受到南极条约的保护,绝对不允许随意捕杀,所有的食品全部从祖国带来。考虑到科考队员饮食习惯南北差异很大,中山站和长城站的粮食储备米面齐备。而副食主要种类繁多,鸡蛋和新鲜蔬菜、速冻食品、罐头食品、干菜(脱水蔬菜和黄花菜、木耳等),还有就地生产的豆腐和豆芽菜。
  
  还是2002年8月,一批美国公司组织的游客顺便到中山站参观。“那一天,站里的气氛跟过节没有多大区别。他们给我们送了新鲜蔬菜和水果,我们给他们炸水饺,做快餐。这是那个月吃得最快乐的一顿饭。”
  
  郑敏说,每次“雪龙号”刚到时,一日三餐都有新鲜蔬菜、姜蒜,几个月后,就只有脱水蔬菜了。晚上加餐,吃得最多的是方便面和速冻水饺。到那个时候,鲜菜就只有豆芽、豆苗。发豆芽,是在科研栋和观测栋的温室里,往大的塑料饮料瓶子里放进豆子,每天按量加水,出了豆芽,厨师拿去,可以炒,也可以凉拌。2005年,中山站的“本地菜”又增加了豌豆苗和萝卜苗。
  
  鸡蛋放久了会变质,因为长时间静置不动,蛋黄下沉,贴在鸡蛋下面的蛋壳内部,发生粘连。知道原因后,21次越冬队的队员们每过一个周就会动员起来,把整箱的鸡蛋一一拿出,颠倒位置重新摆放一次,保鲜期大大延长,这种方法被称为“倒蛋”。
  
  《中国南极考察队员守则》有一条规定是——遵守用餐规定,尊重厨师,支持厨师的工作,不准将餐具、食品带回宿舍。帮厨不是一项硬性规定,但郑敏爱帮忙,喜欢做菜。经站长和厨师同意,他在长城站和中山站做过几个大家有印象的菜,有怪味鸡块,麻辣鸡块和红油肚丝。做红油肚丝那次是在中山站度夏期间,郑敏所在的18次队和即将返回的17次队,还有冰盖考察队和卸货人员,一共70多人吃到了这个菜。
  
  在漫长的极昼或极夜期间,不落的日光和终日昏暗的光线也会影响人的食欲。郑敏说,越冬时,一些脾气急躁的队员常常在不到开饭时间就冲进了餐厅。而他自己,在极昼期间某一天上夜班,没有变化的日照害得他误了早餐。
  
  越冬趣事
  
  南极越冬期间,北半球的夏季。漫长的冬季会让人觉得枯燥,
  
  情绪也因此发生微妙的变化。
  
  中山站已经可以上网,发电子邮件了。“打电话或是收发电子邮件后,就会看到有些人今天还好好的,明天和家里人通过电话后,情绪就不一定正常了。收到邮件的人兴高采烈,没收到信的人,难受都写在脸上。”
  
  站里的图书室、电视机、娱乐设施公用。经常举行的娱乐项目是桥牌、象棋、围棋、五子棋、拱猪。其他还有打乒乓球,台球、滑雪和麻将。最有气氛的项目是拱猪,4个人打,其他人可以围在旁边闹哄哄的助威,热闹。郑敏下班后一般是看书、娱乐,或是约上人,换好衣服出门看风景,或者是到厨房帮厨。说:“这其实是一种特殊环境中的自我情绪调节。这时你不能憋着。我感觉最压抑烦躁的时候,一个人跑到野外去大吼了几声。”
  
  站上图书室的通俗小说郑敏基本上都看完了。站里的彩电主要用来放影碟,但节目的更新是个大问题。“我看台湾出的一部叫红豆什么的片子已经看到烦得反胃的地步。”于是,他就开始往那个软皮本子上记东西。
  
  南极特有的节日——仲冬节是大家的企盼。
  
  经过几十年的南极考察,各国在南极的常年考察站有一个约定成俗的节日,这一天是6月21日,它是所有生活在南极的考察队员的节日。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夏至也是南半球的冬至,过了这一天,南极也像南半球其他地区一样,黑夜将与日递减,白天将与日俱增。这一天预示着一年中最黑暗、最难熬、最困难的时期将过去,光明就在眼前。这个节日来临前,各国南极考察站都要通过电波互发贺电。两站距离近的。比如中山站和澳大利亚的劳基地、俄罗斯的进步二站,就相互发出邀请,约定好走访时间。每个考察站都要精心布置一番,准备好演出的服装、道具,还要准备好各种食品、点心、糖果、礼品,隆重庆贺一番。
  
  就是在这样的日子,郑敏看到了进步二站用热泵烧水洗澡,看到了澳大利亚人在自己站里温室中培育的黄瓜,看到了电影院和室内攀岩墙。那些色彩,那些面孔,在他眼里,在这个冰雪大陆的天地间是如此的绚丽。
  
  “每次离开南极以前,大家的关系都迅速升温,我一直想找个心理学家问问,这是怎么回事。”
  
  回到家中,他剪掉了一头蓄了7个月的长发,“要不我感觉别人看我的眼光就像看到了怪物。”他说。然后,开始与在空降兵部队服役时的战友联系,叙旧。
  
  他说,在梦里,有时又回到了南极。或是“雪龙号”在再也不能破冰的海面上抛锚,铁锚徐徐下潜,浑水不断上涌;或是在长城站外不远的褐色土地上,慢慢走近一群企鹅。

我的南极记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