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社会

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本文已影响 7.66K人 

最近高考出成绩,很多人在报志愿。我收到一些来信,都是高三学生来的,信中说:“星姐,我高考成绩一般,只能上二类本科院校,但当年你也是二本毕业的,我觉得我毕业的时候能跟你一样好。”
  
  不是,你等等,听说我。
  
  我是二本毕业的,可能你觉得我现在过得还挺好的,但我依然觉得我跟那些名校毕业的同学有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不是毕业后的薪水,也不是学业水平的差距,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的差距。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一直到我最近看到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两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两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候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间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每个人都疯狂地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一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凌晨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儿。
  
  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
  
  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激发了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我的大学是二本学校,也有一些二本学校的网友给我写信说一些现状,比如自己努力学习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同学们都抱怨老师不好、很多人天天在宿舍睡觉、学习氛围很差、只有考试之前才努力突击等等。而个别努力点的同学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们排斥,可能是自己的错。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目标,一二三本学校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地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为什么名企喜欢招聘名校的毕业生?非名校出身的毕业生表示不服。当年我也觉得不服气,非名校的同学也有努力的,为什么要一棒子都打死呢?进入社会久了我才明白,其实名企要的不是应聘者多么高的GPA成绩,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
  
  就像《年薪百万的年轻人都是怎样生活的》一文中描述的:“那些年薪百万的年轻人,他们拿着高薪,却依然选择为了工作忙碌到深夜,并且他们的状态很不一样,每天都为自己让世界变得更好了一点点感到振奋,非常积极。他们的辛苦不叫辛苦,也不是仅仅为了得到百万年薪。辛苦是他们获得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才使他们快乐无穷。这世界就是一拨人在昼夜不停地高速运转,而另一拨人一起床却发现世界变了。”
  
  是不是感觉逼格老高老高了?
  
  我们大部分人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
  
  上班稍微努力点就开始讲究公平,自己不得志就开始抱怨公司和领导,下班后看几页书就觉得自己特别上进,辛苦忙碌几天就觉得自己要赶紧去享受一下生活了,加几天班就担心自己会过劳死。遇到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就郁郁寡欢,仿佛遇到了天大的人生难题,磨磨唧唧,很久都解决不清。看见牛逼的人也会心生羡慕,但总也突破不了“努力却总不得要领”的魔咒。
  
  当然,这话不能说死,名校毕业生也不一定100%牛逼,非名校毕业生也有出类拔萃的英才,但就大范围来讲,一个人受环境的影响会非常之大。
  
  《精进》里还说了一句话:“一个二三流大学的学生,能够勇敢以名校学生中档乃至高档水准来要求自己,才是恰当的做法,他也一定会从中受益。”我把这句话发给一个大学老师,她跟我讲:“太难了,我就这么要求我的学生,但层次的差异太大了,大部分学生理解不了,也许毕业后才会理解吧。”
  
  前几天回老家,我姐问我:你觉得北京跟二三线城市最大的不同是什么?我说:“北京根本不用跟二三线城市比,北京自己都有不同层次的人群。我总结就是几个字:‘越能干,越努力;越有钱,越上进’。”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一个朋友来找我商量点事儿。她还有50天生孩子,怀着双胞胎。她已经实现财务自由很多年了,在怀孕期间又开了两家公司,要创建一个女性理财平台。我经常看到她神采奕奕地跟很多白富美女性朋友聚在一起。你可能会问:“这都是什么人啊?”其实,这就是普通人啊——那些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能干的普通人。
  
  进入社会十年八年后,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名气和基础学历教育的差异渐渐就不明显了,更多的是个人经验、经历以及社会化程度的较量。有的人的生活越过越好,有的人越过越找不着方向,甚至越来越惨,而造成这一切差异的,最主要的来自人的精神内核,简单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你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还是一个懒散懈怠的人,直接决定了你的全部生活。
  
  我们在社会上看到很多大学一般但进入社会很优秀的精英,他们其实都是通过不断地自我革新与历练,重塑了一个进入社会后的自己。而另一部分人,他们出自名校,一直以来都以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他们自己也生活在这样的层次和圈子当中,同学同事都是这样的人。你会发现,在领导人或者名企当中,这样的人成批存在着。但无论这些人多有钱,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特别努力、特别勤奋。这种勤奋不仅仅在自己身上,还在自己的伴侣,以及自己的孩子身上。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她是一个社会知名人士,老公是知名摄影师,有一个五岁左右的女儿。她跟我提起:“等我孩子大一点,就要上很多培训班了。”她列举了舞蹈、钢琴、马术、跆拳道等。也许你会说,孩子太苦了,她会快乐吗?答案是——她女儿超级快乐,每天都过着小公主一般的日子,幼儿园一放学就着急地去各种培训班,还经常主动提出来要学这学那,她妈妈看她实在没时间,只能哄她长大点再去学。你觉得苦,是因为你觉得自己忙碌起来很苦,才会觉得一个小孩子学那么多更苦。而在那些将努力当作日常生活的优秀的人的生活里,保持好奇心、勤奋向上则是常态,也是他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
  
  我们很难明确而苛刻地讲,名校和非名校带来的差距到底是什么,是毕业后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的不同。但如果换一个角度,从思维方式和做事态度上来看,名校带给人的影响可以是关乎一个人的一生,甚至是几代人。金钱很难传承很多代,但精神却可以。即便是那些非名校毕业但依然在社会上取得不凡成就的人,他们也拥有同样的精神与气质,这些通过自我变革和付出巨大努力之后重塑起来的优秀者,他们和那些名校出身的优秀人才一起,活跃在人生的舞台上,创造着自己的荣光。
  
  当然,那么非名校毕业的、还没什么荣光的我们,怎么办?
  
  我在《新东方精神》里读到过一句话:“你要用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地走到牛人当中去,拉近和牛人之间的距离。当你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的时候,你才能成为真正的牛人。”

名校和非名校的差距,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一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