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社会

奢侈:流水线上丢失的品质

本文已影响 1.34W人 

我们生活在一个昂贵和不昂贵——但并不廉价的时代,我讨厌廉价这个字眼——可以很好共存的时代,这在时尚界还是首次发生。——卡尔·拉格斐
  
  对“廉价”二字,向来毒舌的卡尔·拉格斐是鄙视的。他满脑子想的是香奈儿创意,抽空帮芬迪做做设计,得闲再去迪奥挑挑男装——活出的是品质,与廉价绝缘。
  
  但眼下的奢侈品江湖却并非如老佛爷所愿。“眼看它坐地起价,眼看它掉线散架。”价格依旧坚挺,但名牌质量和售后服务却跟不上价格上升的节拍:花去你一个月工资的名包脱线,换来一句“设计失误”和“不能退款”;你刷卡付现后盯着满是奢侈品的柜台笑,却不会想到花掉了实在的奢侈价格,却收获了一份廉价产品和服务。
  
  国际品牌集团曾给奢侈品在四个方面下过定义:工艺,或是世代发展而来的能力;专注,以深度而非广度为发展重点的企业;历史,在经济繁荣和衰退时期的持续相关性;稀缺,受到所需技能限制,只创造有限数量的产品。
  
  但你也永远别指望能在那些奢侈品店里捞到折扣,因为“奢华”与“廉价”绝不產生交集。多年前旅游途经国内某二线城市,记得商场里有个外国奢侈品店门前竖一块牌:打折杀价请去别处,囊中羞涩勿入此门。
  
  “在这个行业,价格不是问题。价格标低了,反而会受冷。”某奢侈品业内人士说。
  
  花了高价钱,却只能买到低廉的产品和服务?代工被认为是影响奢侈品质量的重要原因。Prada的手袋和鞋在广东深圳、东莞、中山等地设代工厂,Zegna的面料来自浙江,Burberry生产线来自深圳,Armani在温州、苏州生产,在深圳、东莞等地代工、再加工……
  
  但这并不是奢侈品“价格、质量不对等”的最根本原因。欧美奢侈品在百余年前起家时,靠的是精妙的艺术设计、独特的构造品位、深耕的产品研发和到位的客户服务,这也造就了一个个如今让人眼前一亮的奢侈大牌。而如今,这些品牌在产业化、集团化的路线上一路狂奔,随着全球性并购的逐步铺开,奢侈品牌免不了沦为新业主追逐利润的工具。
  
  曾经的经典品牌在短期经济目标下,价不变,逐利心态也不变,但技术创新和质量跟踪却并未跟上时代趋势,也偏离了最初的概念。过分追求利润最大化,奢侈品市场正在陷入“品牌价值下降”的困境。
  
  在被迫牺牲核心产品和质量保证的条件下,奢侈品市场开始批量化生产。高价标签的背后,其实并没有一份初心相随的质量保证。
  
  与此同时,那些挥舞钞票的新富阶层,更愿意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定制,而不是被动接受LV、Prada等老牌奢侈品店设计输出的产品与概念。与新富人越发钟情的“私人定制”相比,批量生产的奢侈品牌吸引力显然没有太大优势。
  
  不得不提的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消费者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成熟、更理性,作为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代名词的奢侈品也就自然会被更多人挑剔,奢侈品全面比拼性价比的时代已经到来。“说到底奢侈品的根就是文化。如果一个奢侈品没有描述它背后的文化,那它就失去了价值。”“Woo”艺术品牌创始人孙青锋说,“高价炒起来的产品必须提供和输出优质的品质和设计内涵,否则标价再高的奢侈品都只是低价社会里的畸形缩影。”

奢侈:流水线上丢失的品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