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人生

重击之下,才是真相

本文已影响 2.46W人 

春节假期我和朋友去了新西兰,旅程分界明显:前半截我们还能寄情山水,“逛吃逛吃”,发条“朋友圈”;后半截就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再也无心看景了。
  
  这是一次全面的重击,对每个人,对公司,对社会,都是闪电重锤,并无多少闪躲防御的机会。我在这期间想了一些事,列出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相信专业
  
  这次疫情到目前为止,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文宏,一位专业权威。
  
  看人是要看履历的。张文宏的履历就是“学霸”之路—高三直接保送进上海医科大学,两次前往香港大学进修,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博士后工作,上海感染病学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药审委员会专家,以及现在最令人熟悉的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
  
  专业的积累太重要了。信息的获取和甄别,对外表达的准确与效果,决断的时机与长远效应,这些太能检验一个人能力的强弱真假了。
  
  接受复杂
  
  社交媒体上,大量的内容声称“三分钟带你看完一部电影”“五分钟商学院”“半小时搞懂一个行业”,这些名头正在简化我们的认知路径,更在弱化我们的认知能力。这几年,我时常认真地提醒自己,要接受复杂,接受复杂到混乱的信息,因为复杂才是原貌,才是事实。
  
  这次疫情中,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情形:具有故事性的内容容易传播,知识性内容的传播就很受限。这当然有各自的逻辑,但我总觉得,情况可以更好一些。
  
  我已经很难有耐心认真读完一篇报道,有些即便读完了其实也没有真正读懂,但这并不妨碍我动动手指转发。我捕捉有用信息和交叉对比做判断的能力变得越来越差。
  
  这几年出现的一个令人悲哀的事实是,做传播似乎只有“情绪”这一个出口了。
  
  口号、梗、段子、观点和表情包这类文本的流行,简化了一连串牵涉十多亿人、长达数月的疫情以及一连串的问题,我们不该过于偷懒,要尽力理解复杂,分清楚哪些是信號,哪些是噪音。否则一个真相过来,那些情绪就统统被打翻了。
  
  强身健体
  
  在新西兰时,我很多时候都在看人,看迎面走来的人。他们大多健步快走,身形矫捷,我常常为此感到羞愧。曾经我也跑得如风一般快,肱二头肌明显,瘦但是结实。现在髀肉复生,大腹便便,总想找个地方坐下来,真是面目可憎。
  
  我想起1957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面对已经76岁高龄但依然面红身健的马约翰时表示:“我们每个同学要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
  
  看到这么一句话:“83岁的钟南山身材挺拔而健硕,身体状态丝毫不逊色于身旁的年轻人,这也得益于他几十年如一日的锻炼。”
  
  强身健体,就要自律。
  
  无论男女,一个健壮的身体才是一切可能的基础。很多时候,需要用身体扛起生活的重击。
  
  守望相助
  
  这个话,自毕业到现在的5年间,被我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但没想到,在遭遇一场疫情时,我们一群老朋友还能互相鼓励着向前走。
  
  我试着在这段时间主动去联系那些疏于联系的老朋友,看到有与朋友相关的信息,就发过去问问,哪怕发过去一篇自己觉得值得分享的好文,都是暗夜里难得的一种关心。
  
  那天看见日本援华物资的照片,上面有八个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我们作为个人,日常是不是也只按照自己舒服的方式来与世界相处,却忽略了很多善意其实也有期限?不要让自己站在自我的孤岛上,以为独行和单干可以搞定一切。
  
  有所作为
  
  延迟上班已经无法避免,但工作要继续。不管人在哪里,这段时间都很珍贵。当然可以每天刷新闻,在焦虑中等来疫情的结束和其他事情的开始。但我认为,得想点儿事情,更得做点儿事情了。
  
  是不是可以学点儿东西?是不是可以换个方式看待自己的工作和价值?是不是可以和家人进行一次非常透彻的交流,或者放下手机来相处?
  
  即使周围一切都陷入停滞,也要努力自转。以前抱怨时间不够,现在有时间了,就试着做些事情吧。
  
  电影《阳光普照》中,父亲是驾校教练,他教育儿子时总是引用驾校的宣传语“把握时间,掌握方向”。老婆听烦了,说:“你不知道你每次这么说的时候,大家都当成一个笑话吗?”
  
  “把握时间,掌握方向”是笑话,但也是真话。
  
  我的计划是,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除了工作,还要做好取舍,砍掉很多枝枝蔓蔓,回归个人的主要竞争力和公司的主营业务,聚焦,再聚焦,以形成力量,形成符号和标签,同时对外传递信号。
  
  重击之下,才是真相。
  
  经济体、公司、个人,都要随时准备好不定期经受困难和重击,才能健康成长。

重击之下,才是真相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