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海红亭》诞生记散文随笔

本文已影响 2.68W人 

1981年秋日的一个晚上,浙江平湖文化馆革命老干部陈先生,在家阅读上海出版的杂志《书林》时,偶然发现了一条让人怦怦心跳的线索,那就是中国文学巨著《红楼梦》小说,最早传入日本的一段有据可查的文字记录。

《海红亭》诞生记散文随笔

陈先生读完这段文字后,并不像一般的人一样,就此算了。他是一个非常执着的人,马上在自己笔记上,写下了一段令人遐想的美丽文字,主要是如何在《红楼梦》出海的地方——浙江乍浦口岸,建造一个让后人纪念追慕的东西,当时的想法,也许是比较粗糙的,经过几个晚上的构思修改,一份正式的文稿,在陈先生的案头诞生。

作为浙江平湖文化馆同志,陈先生将自己一个粗浅的构思,提到了当时浙江平湖县政府的有关部门。

这个消息,也被平湖当时文联的几个领导知道,浙江平湖文联领导经过认真的磋商,决定在平湖县成立了《红楼梦学会》,针对在乍浦出海之处,设立纪念物,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与可行性研究,并向平湖籍的中国红学大师徐恭时先生,请教这方面的真实性与可行性,得到了中国著名红学大家的大力支持。

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经济实力等因素,这一设想,一直束之高阁,但作为文化馆的陈先生,一直为此事,通过书信与私人关系,阐述有关乍浦红楼出海纪念物建造的主张。

时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平湖撤县建市,经济的持续发展,又逢《红楼梦》出海200周年来临,当地政府果断作出决定:拨出专用经费,先请江浙沪一带的红学家,会聚金平湖,作了一个研究探讨,最后,请当时的中国红学会主席冯其庸先生,亲自来乍浦现场,实地考察选址,敲定了《海红亭》名字,最后选定在清代乍浦的出海码头——浙江乍浦灯光山南坡之牛角尖,建造《海红亭》。

从1992年2月动工,到1993年8月9日落成。1993年10月2日举行《红楼梦》出海二百周年纪念时落成剪彩的。

“海红亭”北靠青山,面向大海,双顶六角,全由浅红色迎晖石筑成,雄伟壮观。亭名和正面石柱上的楹联:“梦从此处飞去渡碧海青天散落大千世界;石自那边袖来幻痴儿女真情万劫不磨”,系由时任中国红学会会长的冯其庸先生题写。

亭子背面石柱上的楹联:“绛雪融融青埂流芳别乍浦;炉烟袅袅红楼寻梦到长崎”,则由著名作家和红学家端木蕻良先生撰写。

竖立于亭子中央的“红楼梦出海纪念碑”,碑基设计为船形,象征《红楼梦》最初走向世界时的情景。碑名由书法大师启功先生题写。背面雕刻的文字,叙述了《红楼梦》出海的经过。亭子上方镂刻的红楼中的`人物、花鸟,以及曹雪芹像、出海船只等30余幅浮雕和镂空雕,图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在“海红亭”正面往南10米处海滩上,立一巨石,上刻由冯其庸先生书写的“红楼别浦”四个红色大字大字,给人以幽远依依的遐思与红楼出海时船身帆影依稀似眼前的朦胧情怀……“海红亭”及周围的种种景致,悄悄向来这里的游客暗示:《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在200多年前,从杭州湾北岸的乍浦镇牛角尖码头乘船出发,东渡日本,进而走向世界的。

随着《海红亭》的落成,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红学专家及爱好者,可以在我们乍浦的《海红亭》旁,环绕《海红亭》仔细品味艺术大师的雕刻及文字,走近《红楼别浦》巨石,远眺苍茫无际的大海,遥想二百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南京开往日本长崎的商船上的一个偶然的商业举动,传递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特有文本——《红楼梦》,从此,中国的《红楼梦》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段美丽传奇,进而使《红楼梦》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投入研究人数最多的一部书之一,影响深远。

平湖文化前辈的不断接力,乍浦,终于在《红楼梦》出海200周年的时候,建造了让后人观瞻、追慕、寻思、遐想的《海红亭》,也让我们平湖的红学研究,创出了一个县级红学研究崭新局面,让我们平湖的后人,在瞻仰《海红亭》的同时,对我们平湖的有心人,也就是倾力于主张建设乍浦《海红亭》建设的前辈,产生缕缕感激之情。并由此对年轻人,产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情,从而,升腾起红学的业余研究,进而产生红学研究的良性循环。

这是一个长期受益的项目,建设适时,史实与现代的完美结合,成为乍浦吸引游人的一个美丽视点。

充满传奇、令人遐想的特殊景点乍浦《海红亭》,承载着历史对乍浦的深情厚爱,拥有了《红楼奇》奇书从乍浦出海无可争议的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展现出其特有的魅力,深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