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感慨散文随笔

本文已影响 2.34W人 

感慨散文随笔1

俯首,沧桑,友情,岁月。是谁在独自呻吟今生的淋漓

感慨散文随笔

轮回,信仰,豆蔻,年华。是谁在暗叹深思前世的琉璃

弱水三千,谁举杯孤独自饮,繁华落尽,谁又为谁满面黄花。

红尘陌上,谁悠然抚琴轻吟,琉璃瓦碎,谁又为谁易老了青春。

——题记

如果你不曾真爱过,也许你永远都不会体会什么叫心碎,又如果你不曾珍惜过,也许你不会感觉失去的时候会那么无力。回头想想你是否曾经后悔过某一个决定,是否曾经深深的爱过某一人,却害怕自己会受伤,推开了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直到他从你的世界消失,在也找不到了!

曾经你说要好好保护的那个她,现在在哪里?曾经那个说会永远宠着你、让着你的那个他,如今又在哪里!伤过了也许你就明白了,那些你深深爱着的人或深深爱你的人有一天都会离开,承诺在某些东西面前会变得一文不值!比如金钱。。。。。

是否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在明明的不经意间你会突然得变的沉默,突然的会去回想一些明明已经忘记,不在意了很久的事,然后你会一直哭一直哭,可是哭完以后谁也不明白你为什么哭,其实放不下的不是人,而是那些事,那些只属于你们两个人的记忆。

忘记了一切是怎么发生,忘记了这一切是何时发生,也忘记了这一切是为什么发生,我们开始变得沉默,变得小心,甚至变得没有安全感。他在你心中留下了真的太多太多。你一切的改变都是为了某一个在你心中很重要的人,那个人也许重要的连你自己都不知道!

你是否扪心自问过,你真的爱他吗?他真的爱你吗?你们会有将来吗?其实两人的差距太大,不管你们都爱,都请好好考虑,记住灰姑娘和王子的故事,从来都只出现在童话里!我们要做自己的英雄!

感慨散文随笔2

星期天,我忽然想到三孝口新华店买几本书。好多年没到这个书店来过了,这里原先是科技书店,现在早与四牌楼新华书店合并为一家,站在书店的楼下,曾经年少时在这里购买文具,挑选翻阅书的记忆,还历历如浮现在眼前。仰望这个三孝口商业圈的地标式建筑,外颜内貌却已是焕然一新。

走进书店的一楼,一层是“精品馆”,设有咖啡区,手机产品体验区,名牌手表展示区,以及文具,工艺品,文房四宝等等。我没有在一楼逗留,而是直接上了天桥转进书店二楼的大门,掀开严实的挡风帘子,拉开玻璃门,门口"站着 "几位严肃无情的门卫:“红外线扫描仪”,这就意味着谁也甭想因为爱惜某本书,又没有钱,或者根本不想付钱,而把书“窃”为己有的可能了。

二楼是“创意馆”,镂空的中庭挂满了用花朵点缀的鸟笼,显得既有纵深感,又充满文艺气息。 装潢考究的中空货架上是一些非常精美的茶艺品和创意文具之类,琳琅满目,赏心悦目。大厅的东边是茶艺坊,浪漫温馨的卡座仿佛构成一间一间小小的品茶书房,古雅幽静的布置令人耳目一新。看,三两对小情侣相依或相对而坐,有的埋头看书,桌上放一两瓶时尚的饮料或冒着热气的香茗;有的埋头看手机,手指灵巧的在智能手机上划动,不知道在体验新手机还是在浏览什么网页?

三楼是“时尚馆 ”:精美的陶艺,骨瓷,花卉和各种生活艺术品。因为没有买礼品的需求,穿过回廊我直接踏上了往四楼的楼梯。记得以前的书店简单粗陋,那些大理石的台阶,狭窄陡直,一不小心就会摔倒;现在是悬空的榆木花纹的木质楼梯,平坦,清爽,美观又大方,楼梯掩映在四楼高大的一排书架下,抚摸着光洁的栏杆,走在楼梯的每一个台阶上都仿佛能嗅出浓浓的书香味儿。

站在四楼的入口,“阅读顾问”(以前的营业员现在都有一个亲切的名字叫阅读顾问)告诉我四楼至六楼是图书区域,分文学和艺术等种类。我放眼望去,整个书店的风格没有了过去一点儿的影子。以前靠墙都是高大的一排排书橱,中间是矮一点的书架,上面满满的书,每天来买书和看书的人拥挤不堪,看书的人站累了就直接坐在地板上。营业员经常忙碌的在读者和顾客间穿梭,书店的管理混乱,书籍分类混乱,又没有防盗措施,尽管工作人员很多,只靠他们的一双手和一双眼睛是看不住那么多读者的,很多书籍还是被少数怀着不良居心的读者“窃”走。(呵呵,读书人盗书不为盗暂且就认为是“窃书”吧。)再看看现在的书店规划有序,书籍分类明朗,一目了然,需要什么书籍直接就能找到,方便时效。阅读顾问再也不用盯着每位顾客,只管做好导读和电脑收银。

大厅里非常安静,轻缓的音乐飘荡在书店的每个角落里,飘进了每本书的扉页。与传统书店相比,这儿更强调图书的人文特色,也更强调充满人文关怀的阅读体验。静音地毯令一切活动和谐有序,书架间的.工艺小摆件儿不但增加了图书的格调,也让读者感觉这里处处体现着“文艺范”儿。随处可见的座椅,书桌或古雅或时尚,书桌上的小笔筒还为读者备了纸笔,公共区域有饮水机,书架旁边有小巧精美的手推车,这些细节似乎都在为读者营造一个更舒适,唯美,温馨,浪漫的阅读空间。

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加上网络的发达,网上书店也方便快速,逛书店的人越来越少。虽然书店的环境是如此温馨和优雅,可是看书的人还是寥寥无几,且大多是年轻人,他们(她们)有的坐在角落的书桌边或柔软舒服的沙发里看书,一两个干脆直接坐在静音地毯上,斜倚着书架,低头看着躺在腿上的书籍;竟然还有一个男孩坐在两类书籍中间的地毯上,目不转睛的在平板上玩着游戏,那神情比看书的人还要专注。

倘佯在书的海洋里,曾经自认为读过不少书籍的我,一下子觉得自己孤陋寡闻的可怜;扎堆在书山间,才深切感受知识的匮乏。江山辈有才人出,如今的现代著名作家如雨后春笋,他们很多的作品我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流连在每一位作者的系列作品前,翻翻这本,看看那本,很多都是爱不释手的,脑袋有点发胀,一下子就被塞得满满的。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女性,忙碌的生活和工作压力,平时没有时间来光顾这么美好的地方,可是又不能把每本都买回家吧,怎么办呢?我决定挑选几本自己喜爱和具有时代特色的书籍。

浏览到曾经偏爱的女作家三毛,张爱玲,萧红,琼瑶,······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作品在我眼前闪过,想想崇拜她们的我的那个年代已经过去了,尽管现在依然欣赏,可是我没打算买她们的作品。那些中国的古典名著,书名耳熟能详,也不大记得书中的内容或细节了;还有那些外国名著,一本本熟悉的名字跳跃在眼前,学生时代的自己花了多少时间去啃过,现在在脑海里都是烟消云散;再看看中国的现代文学作品,记忆把丁点的印象都还给了每一位文学前辈,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由于生活的忙碌和艰辛,已经把很多对文学的记忆抛掷在脑后了,自己对当代文学的了解几乎成了盲点。

暖暖的空调,内心迷茫的焦灼感使得我全身温度骤升,额头冒出细细的汗珠,一边是对知识的焦渴一边却是对文学海洋的浩瀚而迷惘。我如一个在无边沙漠上穿越的旅人,找不到方向,看不到绿洲;又如一条遨游在大海里的小鱼儿,在浩瀚的海洋里是那样的渺小,看不见头顶的蓝天,探不到海洋的深浅,更不知道无边无际的海洋的尽头在哪里?

在书海里漫步,书是一个人的精神食粮。人这一辈子,物质上的匮乏我们可以忍受,可是精神一旦匮乏了,人生也就失去了很多的意义。在这个物欲洪流的社会里,我们可以忍受物质的贫穷,却无法忍受精神的贫穷。人的物质享受是没有界限的,如果没有能力满足这种虚荣,那么我们还是在精神上充盈自己,让这颗贫瘠的心灵浸泡在书籍的乐园,精神才会越来越丰满。

终于在诗歌,散文,旅行,短篇小说集,70后长篇小说,古典诗词解析,·······甚至连佛学也不忘选了一本星云大师的佛学经典。看着满满一车子的书籍,还是不大满足,自知书是贪多嚼不烂,看完了下次再买吧,在心里宽慰着自己。

由于时间紧迫,我不能在这里享受读书的乐趣。付完款走出书店的大门,还不忘回头羡慕又留恋的看看这个矗立在市中心,容文化,艺术,生活与一体的现代化新概念书店,它的主旨是创造一个家,工作之外的第三空间,在这里与音乐相伴,氤氲在茶与咖啡的香味中,陶冶着文学艺术浓厚的氛围,感受现代化大都市的时尚气息,在这样一个如诗如画,唯美艺术的境界里,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

感慨散文随笔3

“洛阳人真好!我抱着孩子,一上车就有人给让座。”国庆假期,我正和家人漫步在武汉东湖湖畔,突然听到旁边传来这句夸赞洛阳人的话。

扭头一看,说话者是一位三十四五岁的女士,手拉着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我惊喜地问:“您什么时候去的洛阳?我就是洛阳人啊!”

这位女士很高兴地告诉我,她是襄阳人,今年四月带着孩子来洛阳看牡丹,每次上公交车都有人给她让座。她觉得洛阳真是花美人也美!

这位女士的话让我马上联想到自己和她相同或类似的经历——

自9月1日开始,我和夫人轮流承担起了坐公交车接送孙女上学的任务。每天,我们一老一少上车后,常遇到车上人多座满的情况,虽然有个别坐着的年轻人或扭头看窗外或低头看手机,但很快就会有其他人给我们让座。有一天刮风又下雨,孙女穿得比较单薄,在车站等了好半天才上了车。车上人爆满,我只能用两手扶着与司机相隔的栏杆,用胳膊肘尽量撑开一点空间,保护孙女免受车厢内站立乘客不由自主晃动的挤压。意外的是,好半天竟没人给让座。我仔细一看,原来前边座位上都是老人、孕妇或抱孩子的妇女。正在我不再抱被让座期望的时候,旁边座位上一位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扯住我孙女的胳膊说:“乖乖,来奶奶跟前。”我忙说谢谢,让孙女走了过去,站在老妇人座位旁边的高台阶上。没想到,老妇人抓住孙女的手心疼地说:“看把乖乖的手冻哩冰凉冰凉的,来,坐奶奶身上!”老妇人说着就抱住了孙女,接着又解开她的对襟上衣扣子,把孙女整个包了起来——这一幕让我感动得连声说“谢谢、谢谢”。回到家讲给夫人听,夫人感叹道:“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呀!我领着孙女一上车也都有人让座。”

襄阳女士对洛阳人的夸赞,显然是在和其他城市坐车情况对比后发出的由衷感慨,比我和夫人的感受更为客观。作为热爱家乡的洛阳人,当时真的是倍感自豪,情不自禁地说:“我们洛阳是全国文明城市,公交车上让座已蔚然成风!”

事后冷静想一想,尽管这些年我们洛阳人的文明素质有了很大提升,但毋庸讳言,还存在着部分人过马路闯红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即便是得到襄阳女士夸赞的“公交车上让座”,如我前边所述,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面对外地人的夸赞,我们可以自豪,但绝不能自满!

诚然,让不让座、闯不闯红灯等都是些小事,但这些小事正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每个洛阳人乃至每个中国人倘若都能从让座等小事做起,传播文明和爱心,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整个社会就会变成一个美好温馨的大家园。

感慨散文随笔4

初冬的天气,寒意浓浓,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阵阵寒风直往骨头缝里钻。而此时的网络公司会议室却如春风荡漾,暖人心脾。11月30日下午,《微型小说选刊》名誉主编黄令山老师,郑允钦老师应邀来南康,跟南康文友交流创作心得,回味创作的苦辣酸甜。会议室里,高朋满座,笑意浓浓,掌声不断。

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都已退休,年已花甲。大部分退休的人员都希望好好地享受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然而却有这样的两位老师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从没有停下过追求和探索的脚步。两位始终怀揣着一颗对文学事业热爱之心,在岗位上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我怀着对老一辈文学家的崇敬和愉快的心情,在施总的关心下有幸近距离的听到两位老人的讲课。他们娓娓讲述着他们的辛苦创作路,以及他们春、夏、秋、冬的四季人生。

黄令山老师说,他从少年时期开始,就显现出了文学创作上的天赋。从初中到高中时期,他的作文常常都是满分,经常被老师拿来当范文在课堂上阅读。老师的鼓励和同学们的赏识让他更加有了创作的热情。

他希望自己的文章能一次比一次好,于是就开始翻阅大量的文学书籍,查阅资料。初中开始就进行了业余的创作,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在《上海新闻日报》和《北京连环画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故事《我今年六岁了》。

1958年年仅19岁的他在《中国妇女杂志》上用‘骆雅’的笔名发表了人生中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篇小说《未出嫁的妈妈》。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坚强的妇女主任带大两个革命遗孤的故事。为了写好这篇文章,当时还只是处在懵懂年纪的他为了体会文中人物的真实生活和心里活动,就向自己周围的邻居、家人了解和观察他们的生活。经过几经修改和仔细的揣摩,使得这篇文章一经发表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喜爱。

当年的11月就被翻译成外语发表在《人民中国》上向世界各国发行、传播。在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同时也收到了很多喜爱他的读者的来信,甚至有部分的读者从他的笔名和细腻的字里行间中认为他是一个女作家。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乌龙”,但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文章的成功。从而也使得小小年纪的他便初尝成名的滋味,也就是从这时起他开始真正踏上了文学这条路。

郑允钦老师,《微型小说选刊》主编,国家一级作家。他出版童话专集12部,其作品曾获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四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冠奖等30余项文学奖。1999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xx年被评为“第三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

20xx年11月,被推举为江西省作家代表出席全国第七届作家代表大会。获奖童话专集《吃耳朵的妖精》被中国作家协会选入“百年百部儿童文学经典书系”。

郑老师人很随和,看上去有点顽童般的调皮。他郑重其词的对我们说,那时候他四处投稿又四处碰壁,可以说,当时感受最多的是旁人的嘲讽。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容易保护自己的隐私,他的每一份投稿被退回来时,都要受到厂里同事的奚落和嘲笑。收发室的同志经常故意将他的名字吊着嗓子叫着,手里扬着那一沓厚厚的原稿。那种感觉,真是让人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呀!

两位老师的创作人生路是多么的艰辛万苦,他们大胆勇敢地讲述着当初被人羞辱的滋味。老师们的鼓励让我增添了自信。一直对自己的写作抱怀疑态度的我很自卑,总是感觉自己不如他人,总是感觉自己书读得太少。特别是在那么多高学历的作家面前我更显得畏缩不前。

宣传部廖部长鼓励我们要多写我们身边的人和事,大胆创作,放开胆子写,说真话,抒真情,文学要有想象力,企业要跟文化同步。我们的城市、环境污染等要我们用文艺的形式来塑造大家的形象。用文艺形式来提高市民的修养素质。

网络公司潘总也提出了我们要用文艺、电视来宣传,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小说是张扬的《第二次握手》,然后是琼瑶的《窗外》。写《窗外》,琼瑶几乎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写下了这部小说,她大胆地写她自己的故事,却遭受了父母的严厉谴责。另外,我还看了她的《我的故事》。受琼瑶的影响,我也试着写了我两儿子的成长记录——《蹒跚在母亲的期盼中》。这部书稿是我的坎坷人生的写照。近20万的文字,凝聚了我五年的心血。目前该作品还在校稿,即将付印出书,两儿子作了序。此书的出炉离不开我两儿子、还有《南康文艺》的文友们的大力支持,他们给了我自信和力量。今日听了两位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对以后的写作之路更加充满了信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