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拜谒王国维故居随笔散文

本文已影响 8.66K人 

小街很安静,偶有一二车辆驶过。循着指示牌,我拐进一条不起眼的小巷,两边是民居,屋边是一畦一畦的菜地,绿油油的青菜,黄黄的丝瓜花,乌黑的茄子长得正茂盛。小巷尽头有一座粉墙黛瓦的院落,这就是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居。故居座北朝南,木结构庭院式,大门口悬有“王国维故居”的匾额。该故居1886年由王国维的父亲建造,命名“娱庐”。9岁时王国维入住此处,直到22岁离开海宁赴上海。他的房间在楼上,四季可以看到钱江潮起潮落。

拜谒王国维故居随笔散文

去海宁盐官本是为了观潮,不想却邂逅了国学大师的故居,于是,欣然而往。故居厚重简朴,方方正正,无丝毫的华丽媚俗之气。就像满腹经纶的大师,门生弟子遍及中国史学界,但他却从不张扬拔扈。跨入故居,游人不多。正好可以静静细细地观览。前厅正中置放着王国维半身的铜像。对于王国维我知道的并不多,只知道他是国学大师,特别是《人间词话》在美学史上有显赫的名声,至今仍是研究美学的经典读本。他曾经将人生的事业和做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细细地品味,这三个阶段可以概括为迷惘――求索――顿悟。确实,这就是人生追求事业有成的必然经历。

大厅内陈列着王国维先生一生的十二幅画像和生平介绍。寝楼上展览着王国维先生的学术成就,以及各方人士对他的评论、书籍、文献、手迹、拓片、照片等资料。王国维一生学贯中西,著作丰厚,以史学为最多,以文学为最深,文字学为最基本,涉及的领域很多。他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生平著术62种,批校古籍逾200种,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郭沫若说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象一座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鲁迅则称赞王国维:“要谈国学,他才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可以说,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王国维是一个让人尊敬的里程碑。

在王国维先生的书房里我伫立了良久。一张殷红的四屉方桌,案头整齐地放着毛笔、砚台、笔筒、灯盏,还摊放着一本书。桌前是一把枣红色的太师椅。就是在这间书房里,这把椅子上,王国维先生饱读诗书,埋头学问,1892年16岁时考中秀才,才华初露。22岁时离海宁到上海,在《时务报》任书记。从这间书房走出去后,他就再也没有时间回来安心读书了。此后的20多年,他长期过着一种“北漂”的生活。1903年起在通州、苏州等师范学堂教学,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1913年起从事甲骨文、金文等考古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对于家乡他一直饱含深情。他在诗作中吟咏故乡:“我本江南人,能说江南美。家家门系船,往往阁临水。”“余家浙水滨,栽桑径百里。年年三四月,春蚕盈筐篚。”其思乡之情历历在目。

1927年6月2日,颐和园内碧波荡漾,垂柳依依。约10点光景,一辆黄包车停在了颐和园门口。一位身着长袍马褂,嘴角留着八字须,脑后拖着一条长辫,约摸50岁的人下了车。他神情平静、肃穆,径自走进了颐和园。在昆明湖的石舫前,点燃一支烟,独坐沉思。约半小时后,他又缓缓踱到渔藻轩前,掐灭烟头,纵身跃入湖中。曾经透彻地将人生的事业和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的王国维先生,最终还是跳不出自己人生的迷局,给世人留下了一抹悲怆的背影。

关于王国维的死因有多种说法,至今尚无定论。无论怎么说,一代宗师英年早逝,对中国的文化是一种遗憾和损失。步出王国维故居,日正当午,迎着阳光我踏上了归程,心情犹如滚滚钱江浪潮,久久没能平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