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作品随笔

本文已影响 2.29W人 
作品随笔1

其实我很少仔细去看别人的作品,别看关注了一千多人,但真正关注的作品没有多少,短篇连载也是如此。

作品随笔

想来想去总觉得是自己太挑剔了:故事要不算千篇一律,文字平淡如水的故事要很自然,不能有一点突兀的地方,文笔比较好的抒情要写得不刻意,文笔非常好的故事内容必须跟上,不能只靠文笔带起来整个作品的水平,结尾最喜欢的是戛然而止式,悲情风作品最好让我有空荡荡的失落感,能感染人心,温情风作品读起来要很暖心,最好带一点道理而非单纯的治愈系。

包括自己的也是,其实想象文我也写了不少,但后来越看越烦吧,总有种遗憾感,当初怎么没这样写,现在想起来那样写会不会更好,但又怕想法与以前的不同,那个点子放在整体里很生硬。

最近读到一句话,是一篇网络文章里的,它说:“每一个正在成长的人,都是在时光的沙滩上奔跑的孩子,也许长大后会反思过往的幼稚,但人生绝不可能写出没有遗憾感的作品。”不确定这句话是不是太绝对了,但我觉得还是有点道理吧,也算是安慰自己?

然后,在以前,我也思考过关于作品新颖的问题,有时候会质疑自己,写的是不是俗套的东西,然后就掉在那个圈里,一直走不出来。后来写得更多,我才大概想通了: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素材都有好作品存在,其实我想的更多是怕太俗套,至于新颖,确实有待考察。

前几天有人说看了我的文灵感迸发,说实话心里蛮高兴的,因为如果我写的全部都是俗套文,别人看了最多觉得文笔还行,可能也没觉得哪个点子挺不错的,自己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下类似的素材,开拓自己的写作素材取用视野。

除了诗文,对于短篇,我也有一些感想。虽然我写的短篇不多,但说实话,我也有一个目标――写出“文字版电影”,因为我的短篇字数一般比较多,故事很长,所以最苦恼的就是容易写得拖拉,而太短又不可能,单纯叙述完故事就可能要几千字,还得算上细节的安排等等。

说来说去都是写作难:故事构思、作品风格、人物刻画、细节描写,全都要定,我写起来的时候还未必能一气呵成,删删改改,繁琐复杂。但鲁迅先生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虽然容易缺失连贯性,但我想有反复修改的习惯至少不算坏。

我读过一些散文,其中很多可能都属于随笔,羡慕那些有酒有故事的人。我的故事太少,纯靠想象到底是不行的,灵感容易枯竭,这一点目前我也只能靠阅读弥补。阅读真的能带给人很多启发,不是说什么假话,吸取故事的某个点,融入作品之中,只要不别扭,就是很好的内容。

既然我来这的目的是写作,就尽量一直写下去吧,希望自己能写出像《解忧杂货店》《撒哈拉的故事》那样的作品,因为我自己也喜欢有趣的故事。希望自己饱经风霜,一盏茶,一盏灯,能夜话旧事到天明。

作品随笔2

任兄胜才,人很厚道。八小时以外,喜好写作、篆刻、烹调。

很久以来,一直想写点文字夸他一下,可因为他浑身优点太多,好长时间竟使我踌躇,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

到大庆工作20年,说起来,胜才兄可能是我到这块土地以后,见面认识最晚的文友,这和他做人的内敛低调有关。岁月蹉跎,让我佩服的是,这些年来,胜才青春不老,始终执著梦想,笔耕不辍,先后出版的《关东老磨坊》、《九彩石》文集及两部人物篆刻集就是明证。

“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作为一家油田企业的党委书记,胜才真的做到了这一点。这一年中,他可以说是报上有名,广播有声,电视有影,但传媒介绍的多是他的人与作品,和繁忙的党务无关。这样说,不等于说他不务正业,因为他有作家和官员的双重身份。

我常认为,世界上有两种人最为可怕,一种是天天晨起锻炼的人,这种人除了想长命百岁以外,一般来说,这种人意志比较坚强,做事不成功不罢休;一种是晚上废寝忘食学习的人,这种人是不安于现状,有梦想有追求的人。胜才兄是否天天锻炼我不知道,但他有梦想有追求却是大家不能否认的。由于喜欢学习他从工人走上了领导干部的岗位,在干部的岗位由于喜欢写作他去省宣教干部学院作家班深造,赢得了“官员作家”的美誉,他创作上的勤奋大家就更羡慕了,为人的厚道和真诚更使他的人气飙升。文友加哥们的感觉,我想请他吃顿饭非提前一周休想请到。说白了,大家喜欢和他在一起,就是因为他那股瓷实劲儿。

我是胜才的“粉丝”,喜欢读他的散文随笔,尤喜读他那些反映农村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可能和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有关。我对胜才的评价是,作品如人品。亲切之外,感触更多的是胜才书中之外的人格外延。正如小说家王立纯在他的《九彩石》序中所说,他笔下的作品“没有媚态,没有说教,没有矫情,没有装腔作势,没有酒里掺水,实打实凿,原汁原味,笔墨节俭,自然流畅,甚至连一点华丽的修饰词都不用,却有着干枝梅的简约效果。他采用高观念低视点,从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点滴的文学矿藏,撷取的都是凡人俗事,其中绝大部分都有亲历性,这样就把读者放到了平等对话的朋友位置上,相当于向人娓娓倾诉自己的见闻和体验,很容易实现阅读零距离。”

可能同是做为女儿父亲的关系,我读胜才《九彩石》一书里边的《女儿回家》,觉得特贴近心灵,那种对女儿出嫁后的不舍、牵挂、关爱把一个慈父的形象跃然于读者面前。行文的过程中,作者也写了自己小时候的父母之爱,一段故事,让我们感到,亲情能使生活变得温暖。类似的还有《两头带尖的鞋》、《母亲的目光》等,胜才在感恩生活中,让我们看到他纯爷们的心中,也有侠骨柔肠情感细腻的一面。

我读胜才的散文随笔,常常是读完一篇,咂磨品味多时,再开始读下一篇,《关东老磨坊》里的《痴情狗》、《东北疙瘩汤》、《火盆》、《粘豆包》等蕴有北方浓郁风情的作品,读起来,就仿佛去了故乡,回到了老屯。有抚摸黑土地,参观民俗博物馆的感觉。他的书中虽然没有图片,但你读他作品的同时,脑海里却会自然地出现一种影像,因为你熟悉他书中描写的生活环境。不知为什么,看眼前胜才娓娓道来的那些平实文字,不由得使我想起去云南大理游洱海时喝的三道茶。

第一道茶是“清苦之茶”,寓意做人“要立业,就要先吃苦”,茶的滋味苦涩,谓之苦茶。

第二道茶是“甜茶”,茶中放入少许红糖,茶的滋味发甜,寓意“人生在世苦尽甜来”。

第三道茶是“回味茶”,茶中放入适量蜂蜜、少许炒米花,若干粒花椒,一撮核桃仁,这杯茶,喝起来甜、酸、苦、辣,各味俱全,回味无穷。它告诫人们,凡事要多“回味”,切记先苦后甜的哲理。

三道茶概括起来说,就是“一苦、二甜、三回味。”

读《关东老磨坊》和《九彩石》中的作品,给我的就是这种“三道茶”的感觉,这是胜才生活浓缩后的五味杂陈,也是胜才丰富的生命历程。

不信,你可以读后感觉一下。

作品随笔3

一个阶段,有一个阶段的任务。尽管还不是教学管理的老师,我对自己要求很严。

翻开鲁迅的《彷徨》、《野草》,扉页上有鲁迅在杭州时摄的一幅相片。接着,下面一页,三味书屋的内景,古朴无华。我甚至想回到我故乡的农村里。难道不该是这样么?儿童,村里有小花。

我和他像风向标,在大海上航行,也有点点鱼灯,来为我们相伴。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诗:青春作伴好还家。

很多的事,皆不需要言语,只用暗指。说上一句,给耐心有心的人听,其余的不必说就都懂了。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

而很多人说我写的、说的晦涩。非讲得出一个故事,否则“哪里见得让人读懂呢?”

名著《红楼梦》里写的贾宝玉喜欢吃胭脂,而我,将改掉“吃胭脂”的习惯,正如我必须改掉不利于写作的缺点。对于我来说,“胭脂膏子”意味着人。许多的人,虽然从我的生命历程里走过,留下我一人思念。但我知道,许多的人也和我一样,彼此思念着对方。

作品随笔4

20xx年4月26日21:33分,我总算织完一双中帮的毛鞋了,而这双毛鞋历经了整整13天,而且这其中还颇有一番故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在20xx年4月12日晚上,当我走进隔壁一个老师的房间时,刚好看到另一个同事正在给她织好的毛鞋上线,我立刻就给镇住了——我从来没有想到用棒针织出来的毛鞋这样好看,而且还这么简单,只要用棒针和手缝针,不需要其他任何的工具!

真是太好了,我也要织毛鞋!我也要去买毛线,最好是立刻就上街买去!只可惜我邀请了好几个人,她们都不愿意陪我去,而且外面还下着不小的雨,急性子的我也只好闷闷不乐地回家了,但是她们都答应明天中午或者晚上陪我去买毛线。

但是巴不得立刻就动手织毛鞋的我,怎样有足够的耐心等到中午或者晚上的时间啊!

第二天早上一听完课,我就拉上一个同事上街购买毛线和鞋底。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同事拜师学艺,为了节约回家开门的时间,我就把剩下的4个毛线放在同事家的桌子上,我真的'没有想到就是为了这可怜兮兮的几秒种的时间,而之后却耗费了我那么多的时间!因为其他同事挪动了我放毛线的地方,而且是几个人都动了我的毛线!一眨眼的功夫,它们就乱成一团糟了!我啊,悔得连肠子都青了好几回!

毕竟自我有织毛衣的基础,我很快就学会了第一阶段的编织,我打道回府了。时间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于是就动手准备午饭。

饭后的我心急火燎地想把剩下的4个毛鞋给团好了备用,但是看着那乱成一团麻的毛线,我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无法把它们团成线团了。于是我就请孩子帮忙,我答应孩子4个毛线给他一元钱。但是看着那么乱的毛线,孩子很不情愿地唠唠叨叨:“妈妈,你真是因小失大啊,刚才你如果先把毛线送回家,就再也不会这么麻烦了!”

大概过了10分钟以后我们才团完一个毛线,这时候孩子开始不耐烦了:“妈妈,我不想帮你了,你看要花我这么多时间,但是我才能赚到一块钱,我多不划算啊!你简直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你明白吗?时间就是生命呢!”我笑道:“小家伙,我怎样就浪费你时间了?你在赚钱的同时还看电视呢,这但是真正的一举两得啊,你说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我看出了孩子的不耐烦,于是我主动提价:“好吧,好吧,我给你加价钱,4个毛线2块钱,这样的价钱够高了吧,你就耐心点吧,孩子。我早就后悔了,你就别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反正你什么也没有损失!”

听到我把价钱提高了,孩子才比较认真地配合我的工作,而不是慢条斯理地磨洋工。

果然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线十分费时间,也就是4个毛线居然整整花了我们差不多2个小时!结束的时候,孩子还在喋喋不休:“妈妈,我赚的钱太少了。一个小时才赚1块钱呢,我爸爸一个小时至少都能赚好几块呢!”我反驳道:“这怎样能够比呢?那人家比尔盖茨一小时还赚好几万美元呢!再说了,你赚钱和看电视两不误啊,孩子!你是赚大了,而不是赚得少!”

但是等我团完毛线以后,我就很少有时间织毛鞋了,因为那个下午就开会、打扫卫生,之后又要准备下周的公开课,还要写演讲稿。总之有一大堆的事情等着我去做,而织毛鞋只能工作之余、见缝插针地织上几行。而和我同时起头的一个阿姨,早都打完一双鞋子了,而我的还是遥遥无期!谁让我忙啊,而且还是瞎忙!

到了第二个星期,一上完公开课,我就全身心地投入到让我们焦头烂额的工作当中去了——因为主任要我们无论如何在4月底完成往届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打电话成了我们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了!我连饭都快没有时间吃了,谁还有时间去理会毛鞋啊!

这一耽搁又是好几天,这其中断断续续地织着手中的毛鞋,直到26日傍晚,我才把毛鞋打完,进入最后的上线阶段。都说万事开头难,谁明白在我那里难的不是开头,而是最后的攻坚阶段——上线!

自我从来没有给鞋子上过线,于是又去请教同事,同事倒是很耐心地手把手地教我,但是我看着她用一枚手缝针一针一针地挖着,那叫一个费劲,我生怕那针会刺破同事的手指,而同事却没事一样地说:“不会的,谁让你要把针刺自我的手指啊!”回来后我试过用钩针上线,但是不管用;我还试过用棒针,在几次的失败之后,我也只好依葫芦画瓢,用手缝针上线,学是学会了,但是那样一针针地挖,真是难啊!那手指就像是被针穿过一样地疼!

尤其是给第二只鞋子上线的时候,我的右手都快失去知觉了,真的都不想继续穿下一针!但是一想到立刻就要成型的毛线,只好咬着牙关一针接一针地继续着,到了最后一针,我真的连拿针的力气都没有了!然后就觉得双手的大拇指和食指都不再属于自我了,连洗澡都不敢握紧,生生地疼!

这就是我的首作品——一双中帮的、双层的、厚实无比的毛鞋!

作品随笔5

美术活动"胖胖的鱼"正在进行中。没多久,昊昊和博博便开始聊天了,经我提醒后,他们才继续作画,但过了一会儿便将作品交给我,表示已经完成。我发现他们画的鱼有的不涂颜色,有的虽然涂了颜色但大部分涂到了轮廓外面,并且由于画的鱼又少又小,画面上还有很多空白。

我告诉他们这些"鱼"的身体没有好好装饰,颜色也没仔细涂,画面上也还有很多空白,要求他们考虑颜色的搭配并仔细、耐心地涂色,将画面画饱满。

博博和昊昊答应着将画作拿了回去,没过一会儿,他们又将画拿来交给我,但是画面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仍旧是涂了一半颜色的鱼和大片的空白,于是我再次说明要求,又将画作退了回去。

当博博和昊昊第三次将画作拿给我时,画面上多了几条鱼,颜色也饱满了一些,但是画面仍旧有许多空白,涂色也不到位,总之我还是不满意。但我还是默默地收下了他们的画。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孩子的问题吗?我仔细地观察过孩子。除了教学活动,我也经常看到孩子们会自发地画鱼。我发现孩子们对鱼的基本形态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能运用一些线条和图形表现不同的鱼,颜色的运用也比较多样,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同时我也发现不少能够较长时间认真作画的孩子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孩子的作画态度问题。

难道是我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发现还真存在不少问题。

●提供的画纸过大。提供一张过大的纸,对孩子们的构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而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有限,当他们画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看到所期待的"美丽"画面时,或者发现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更长时间时,他们就会对继续作画感到疲倦。

●提供的材料单一。在这些美术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的材料只有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活动的组织方式缺少游戏性。在活动中,我只是让孩子欣赏图片,然后观察交流,便让孩子进行创作。但在美术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没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没有生动有趣的创作情境,那么孩子的表达或者创造的源泉就会枯竭,创作的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还会半途而废。

●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的注意点在于孩子的作品是否达到我的预期,孩子是否具有坚持性、耐心、细致等学习品质,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我总是以我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去要求、评判孩子,希望孩子朝着我的预期发展。所以,我对孩子们的作品不满意,并且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孩子坚持性、专注力等不足,而没有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是否有所欠缺。

有了上述的反思和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

●将画纸裁成正方形。经过这样的处理,我发现孩子们的构图更加合理,鱼的"游向"也更加多样。

●创设了"彩色线圈要去海底旅游"的情境,让孩子用线圈"玩"遍整片"海洋"(画纸),还提供了橡皮泥、毛线、纸板、纸箱、羽毛、纽扣、透明塑料纸等多种材料,供幼儿进行创作。生动有趣的情境,各种材料的使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作品也变得丰富多样了。

在线圈"走遍海底"以后,线圈留下的痕迹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支架,比如,特别大的形状可能是一条凶猛的鲨鱼,小的是可爱的小鱼;竖着的圈可能是小鱼在往上或者往下游;三角形的圈可能是三角形的鱼或者是一条张大嘴巴的食肉鱼(见图4)……

●当孩子一下子无法完成作品时,为了让孩子善始善终,我让孩子把画作先保存起来,告诉他可以在其他时间完成作品。这样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培养孩子的"匠心精神",使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认真负责,而不是粗制滥造或半途而废。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尊重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站在儿童角度仔细地斟酌,在不断反思、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作品随笔6

路遥之后,再无路遥!

这句话说出来显得很突兀。有的人可能会问,你这样讲,是不是路遥的作品无人能出其右呢?非也,而是很少有人能够再像路遥一样凭着类似《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激励甚至改变千万青年人的命运。

马云在十八岁时蹬三轮车送客人到火车站后,捡到一本《人生》。回来后如饥似渴地阅读,觉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在脚踏板的轮回中流逝,下定决心终于考上大学,这才有了后来马云创立阿里巴巴。马云自己也曾动情地说:“是《人生》改变了我的人生!”

不禁要问,路遥的作品究竟有何魅力呢?

先从《人生》说起,主人公高加林落榜后回到农村当起民办教师,不需要像父辈那样奔波于田间地头去劳作。然而,工作很快被同村的大队书记的儿子抢走了,人生顿时变得潦倒不堪。这个时候,同村的女孩刘巧珍走入他的人生。刘巧珍虽然没有文化,但却真心真意地爱上了高加林这个“文化人”,她的爱质朴简单而热烈,而实际上她所得到的爱从一开始就是不平等,高加林在她的眼中是完美的,而她对于高加林来说只是在他失意时找到了精神上的慰藉。在重新回到所梦想的城市的文明生活,他和巧珍的话越来越少,巧珍能和他说的似乎也只有“母猪下了几个崽”这样的琐碎话语。而和城市女孩黄亚萍相处,他仿佛成了国际事件和政务的评论员,永远有说不尽的理想和缠绵的话语。陷入两难的境地的他,最终接受了黄亚萍的爱。而巧珍含着泪无声地离去,失望地嫁给了别人。当高加林的工作被人检举后,再一次回到农村,这个时候,他发现养育自己的土地是如此可爱与包容,自己失去的姑娘是如此美好。

读完《人生》后,会觉得高加林薄情寡义,喜新厌旧。可是,在那样独特的的社会背景下,农村青年都迫切地希望能够脱离土地,奔往城市。一边是懂事乖巧的巧珍,一边是城市知识女性黄亚萍;一边是养育自己的土地,一边是城市的繁华与优越;这其实是不公的命运和不甘平凡人生的激励对撞,也恰恰反映农村青年对于命运改变的无奈叹息。

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外国文艺思潮不断涌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文学流派和意识流。而当时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仍沿用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很多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写法陈旧,过于老套,甚至认为这是种文学的倒退。但是文学艺术不附属于评论家,真正检验文学的是读者。事实证明,路遥选择现实主义的手法是正确的,路遥通过十年的走访,以他细微的观察和细腻的笔端描写了在思想蜕变时期,陕北农村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特有的文化心态,更试图在刻画孙少平、孙少安和田晓霞等人物在面对大胆的爱情和苦难的生活时的心态来探寻青年人的未来命运。

读《平凡的世界》,总有种血脉喷张的酣畅。在孙少平和田晓霞的身上总能看见自己的影子,而这些影子恰恰是我们已经丢失的。孙少平和田晓霞之间纯粹的爱情、孙少安开砖厂的本分与勤劳、少平在工地干活,晚上保持着读书的习惯,这些不都是我们曾经保有或希望得到的吗?前段时间,《平凡的世界》改编成电视剧后,反响平平,有人认为《平凡的世界》与当今时代脱离很远,很难再引起年轻一代的注意。然而这究竟是文学与时代的脱节还是时代与土地隔离呢?随着快速的城市化,今天的国人对于土地的情结不断虚化为对城市灯红酒绿的沉醉。城大了,心小了,再也装不下书籍这样的奢侈品了。倘若某天在火车站,你遇见了躺在地上的一本书,你是会像马云一样珍重地拾起,还是无动于衷地离去呢?

在校园内或许我们会听闻“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亦或“有那个时间就不如升级装备、追女孩来得实惠”这样的话语。其实,细细想来是很荒谬的。开卷有益,读书的乐趣在于你的自身的感受,而这种感受或是心境,或是学识,或是道理,或是心情。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中盛赞李清照最得读书真谛,还记得李清照的“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言某事在某书第几卷第几行,以中否决胜负……”读书最忌名利,更忌为读书而读书,只需记得,读书是件幸福的事!

作品随笔7

一块块粗糙的泥巴在一双双肉肉的小手中欢畅地翻来滚去,泥土的自然气息呼唤着孩子们的天性,孩子们用泥巴创造着自己世界,表达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的想法。这是一次艺术教育观摩活动“泥塑”,我是观摩者。

小远对泥巴的热情和专注吸引了我。他对着一块大大的泥块左看看,右看看,一会儿用手比划,一会儿用尺子测量,那种投入的状态极像一位胸有成竹的小泥匠。他用力地拍打了一会儿泥块,然后使劲地将泥块抓起来、摔下去,就这样反复地抓、摔。几分钟过去了,别的孩子的作品已基本有了雏形,小远手中的泥巴虽已稍微圆润了一些,但仍然看不出作品的轮廓。

小远的落后引起了教师的注意,“小远,需要老师帮忙吗?”小远没有抬头,兀自忙碌。教师提醒道:“你这块泥是不是有点大了?”小远仍然没有言语。“你看,瑞瑞的大树都快捏好了,你这还早着呢。”教师的一再提醒让小远从自己的世界里走了出来,抬头看看四周。教师以为小远默许了,便帮助小远捏出了作品的大体轮廓,然后满意地走开了。可是,接下来小远的创作并不顺利,他有些茫然和无措,待教师再一次站到小远身边的时候,他的作品并无任何进展。教师可能认为小远需要同伴合作,便让其他孩子与小远合作完成了作品。活动结束了,在介绍作品的时候,小远只说了一句话“这不是我的作品”,眼里满是遗憾……

我不知道这次创作在小远的记忆里会留下怎样的痕迹,可是,小远创作之前的热情和创作之后的遗憾却唤醒了我的思索。

幼儿的艺术活动追求什么?教师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该起什么作用?孔起英教授在有关《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艺术领域的解读文章中指出:“艺术活动是幼儿的一种精神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是一种没有直接功利性、以活动过程本身为目的的需要的满足。”“艺术是幼儿感性地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表达对世界的认识的另一种语言……”

在艺术活动中,那些在成人眼中不是很精致的泥片、泥条等作品会给孩子带来一种成功的喜悦,那些稚拙的作品里流动着孩子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孩子抒发情感,而这种帮助有的时候可能不是伸手,而是退出,让孩子独立地想,独立地表达,哪怕他的作品有一些缺陷甚至是失败的,只要这种表达是孩子自己的,孩子感觉满足,便成功了。

小远活动之初的热情是来自对表达的渴望,可是这种热情在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合作”中一点点消退了。小远为什么会取很大的一块泥?他为什么反复地摔泥?他到底需不需要“支持”和“合作”?教师可能无法准确地解读到这些信息。可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孩子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状态时,教师启发和支持的价值才是最大化的。即使小远的作品真的因为缺少支持和合作而失败了,这也是孩子自己真真切切的感受,他也能从中获得满足。相反,成人认为的“成功”取代不了孩子从自我表达、创造中获得的满足。

一次创作的遗憾在孩子的世界里可能会很快消失,但是,如果这样的遗憾在孩子的世界里堆积多了,被吞噬的会是孩子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成人切莫随心所欲、轻举妄动,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我们既要尊重孩子的“需要”,也要尊重孩子的“不需要”。

作品随笔8

题记——天才多苦难,奢华多纨绔,小桥藏流水,大海多暗礁。

许多作家,若干画家,还有无数诗人,在历尽沧海的苦水里奔涌,翻滚,他们尝尽了寂寞,落寞了无数泪水,唯独没有见到花开的刹那。

何为如此?也许是他们的才气只够在孤寂里回转,他们没有觅寻到一方平台为他们的作品炒作。俗话说,越炒越热,不炒就会冷却。这么多繁华的作品蒙蔽在尘世间,唯独少了一双双眼睛。

不是他们的作品不够美,也不是他们的意境不到火候,是他们的贫穷在拉着他们的后腿,是落寞的情绪在折磨着他们的华贵,是自卑挡住了攀登的路途,他们大多数都会折戟沉沙。

梵高的作品在生前一文不值,死后一幅向日葵作品炒成了天价——3950万美元。生前他想都没有想过这个数字会流转到他的画中,并且这幅被炒得火热的向日葵是他的一张复制品,是准备送给好朋友高更的纪念品。可惜他没有等到那一天,他因为对艺术的疯狂,举枪自杀了年仅37岁,倒毙在荒凉的田野间,连一只鸟儿都没有惊醒。一个火热的年龄在硝烟中陨殁了。要知道他生前唯一能卖出去的一幅画是《红色的葡萄园》,价格仅仅是四百法郎,这么低廉的金钱能给予他哪一餐午饭呢?或许是命运会造化弄人,财富和名气都会妒忌天才,只有在他死去之后,他的作品才会被拂去尘埃亮世人前。更或许,是人世间本来就这样,钱不喜欢天才,直到他死去,才肯出来为他们的作品买单。

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是他死后,好友帮忙整理出来的,他或许还不知道吧!因为遗言是托付这位好友将杂乱困惑的文字付之一炬,他对自己的作品是不太满意的。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是极端不满,他是生活的牺牲品,只不过抓住了生活的尾巴,留下了惊天动地的语言,他是一个不太自信的人,所以他注定不成功。幸好他是一个天才,他的文采被朋友赏识整理了出来,轰动了社会,震撼了文学界。是天才就会发光的。卡夫卡为何不能生前得到命运女神的眷顾呢?也许是他太苦难,太穷,加上肺痨的折磨,他眼前的生活都是灰色的,连树叶尖端的甘露都是灰色的,这何尝不是悲哀呢?苦难或许是天才的炼丹炉,文学泰斗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天才的铺路石。卡夫卡的生活与发现成就了他的《变形记》,可是他还是穷死了,天才的思维也就不活他。

天才已随星光而去,留下的岁月精彩渐渐得点醒了世俗的目光,原来他们是来自遥远的天堂。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说,他们都是来自遥远的星星,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芒还要等些时日,人类才会领略风采,他们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饱受最凌冽的风寒。苍凉的路途,成就伟大。漠然的孤独,构建死亡。

不是他们的作品不好,是他们生活在生活的底层,世俗的目光发现不了,因为目光都是向上的,谁愿意低头看一看?

不是他们的作品不美,是他们日子太丑,遮盖了作品华丽的容装,因为目光是挑剔的,谁愿意穿过褴褛的外装去看丰美的乳房?

不是他们的作品不经典,是他们太势单力薄了,只有搞团队才容易出彩,不是说,团结就是力量么?孤僻和自卑出卖了他们,将他们扔进了风雨里独自承受哭泣。如果他们能组合成一个个团队,那情况就可能不一样了。团队里的每一个人点一个赞就可以一路高歌了。所以点赞的作品未必是最好的,点赞少的作品未必是垃圾。

在天才的路上行走,要耐得住寂寞,一路星光前行,或许漫漫长路总会有伯乐。也或许 天才的路途艰难,往往没有走完一半就中道崩殂了,好凄凉的天才路,只要踏上了,他们是绝对不后悔,就算廋骨嶙峋,步履苍凉。

我扪心自问,我不是天才,所以我也不要那么凄凉,只有边走边看了。

结束语:要成就天才,或许自有苦不堪言的磨难了。

作品随笔9

美术活动“胖胖的鱼”正在进行中。没多久,吴昊和博博便开始聊天了,经我提醒后,他们才继续作画,但过了一会儿便将作品交给我,表示已经完成。我发现他们画的鱼有的不涂颜色,有的虽然涂了颜色但大部分涂到了轮廓外面,并且由于画的鱼又少又小,画面上还有很多空白。

我告诉他们这些“鱼”的身体没有好好装饰,颜色也没仔细涂,画面上也还有很多空白,要求他们考虑颜色的搭配并仔细、耐心地涂色,将画面画饱满。

博博和昊昊答应着将画作拿了回去,没过一会儿,他们又将画拿来交给我,但是画面上并没有多大的改善,仍旧是涂了一半颜色的鱼和大片的空白,于是我再次说明要求,又将画作退了回去。

当博博和昊昊第三次将画作拿给我时,画面上多了几条鱼,颜色也饱满了一些,但是画面仍旧有许多空白,涂色也不到位,总之我还是不满意。但我还是默默地收下了他们的画(见图1、图2)。

在接下来的几次活动中,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孩子的身上。我在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是孩子的问题吗?我仔细地观察过孩子。除了教学活动,我也经常看到孩子们会自发地画鱼。我发现孩子们对鱼的基本形态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也能运用一些线条和图形表现不同的鱼,颜色的运用也比较多样,这说明孩子有一定的绘画技能。同时我也发现不少能够较长时间认真作画的孩子的作品也不尽如人意,这说明造成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孩子的作画态度问题。

难道是我的问题?于是我对自己的言行作了一番深刻的反思,发现还真存在不少问题。

●提供的画纸过大。提供一张过大的纸,对孩子们的构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孩子们完成作品所需要的时间也更长。而孩子注意集中的时间有限,当他们画了很长时间仍然无法看到所期待的“美丽”画面时,或者发现要完成这幅作品还需要更长时间时,他们就会对继续作画感到疲倦。

●提供的材料单一。在这些美术活动中,我给孩子提供的材料只有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活动的组织方式缺少游戏性。在活动中,我只是让孩子欣赏图片,然后观察交流,便让孩子进行创作。但在美术活动中,如果孩子没有丰富的感性经验,没有丰富多样的材料支持,没有生动有趣的创作情境,那么孩子的表达或者创造的源泉就会枯竭,创作的过程会变得枯燥乏味,甚至还会半途而废。

●在和孩子互动的过程中,我的注意点在于孩子的作品是否达到我的预期,孩子是否具有坚持性、耐心、细致等学习品质,从中可以看出我的主导地位非常明显,我总是以我的价值取向为标准去要求、评判孩子,希望孩子朝着我的预期发展。所以,我对孩子们的作品不满意,并且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孩子坚持性、专注力等不足,而没有第一时间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组织策略是否有所欠缺。

有了上述的反思和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我尝试着做了一些调整。

●将画纸裁成正方形。经过这样的处理,我发现孩子们的构图更加合理,鱼的“游向”也更加多样。

●创设了“彩色线圈要去海底旅游”的情境,让孩子用线圈“玩”遍整片“海洋”(画纸),还提供了橡皮泥、毛线、纸板、纸箱、羽毛、纽扣、透明塑料纸等多种材料,供幼儿进行创作。生动有趣的情境,各种材料的使用,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大大提高,作品也变得丰富多样了。

在线圈“走遍海底”以后,线圈留下的痕迹为孩子们的想象提供了支架,比如,特别大的形状可能是一条凶猛的鲨鱼,小的是可爱的小鱼(见图3);竖着的圈可能是小鱼在往上或者往下游;三角形的圈可能是三角形的鱼或者是一条张大嘴巴的食肉鱼(见图4)……

●当孩子一下子无法完成作品时,为了让孩子善始善终,我让孩子把画作先保存起来,告诉他可以在其他时间完成作品。这样既尊重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又能培养孩子的“匠心精神”,使孩子对自己的作品认真负责,而不是粗制滥造或半途而废。

这件事让我明白,教师要把握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了解、尊重他们的发展水平和能力,而不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需要站在儿童角度仔细地斟酌,在不断反思、学习的过程中,调整自己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促使自己更快地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