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高中关于毛笔文化的随笔

本文已影响 2.3W人 

相传南北朝时梁元帝有一种很特别的奖励功德的手法:朝中制有金、银饰笔和斑竹笔三种,忠孝两全者用金管书之,德行精粹者以银管书之,文章美丽者用斑竹笔书之。而这些金、银饰笔和斑竹笔正是毛笔的嫡传弟子。

高中关于毛笔文化的随笔

为什么毛笔在古代帝王和文人眼中如此珍贵,又备受恩宠呢?

毛笔起于北方,汉时盛于中原,毛笔文化根植于中华沃土,生长了数千年,它的胴体早被抚摸个精光透亮,独特的中国方块字,如同温馨的风景、握笔人从中得到沐浴,不管是今人还是古人,汉字如同月照千秋。“今月曾经照古人”这个宁静的港湾,恒久地停着一艘文化的船舶,不管毛笔之外的天地多么广阔,自我的精髓是始终捍卫着的。

毛笔之于文人是一种耕具。当我们看到王羲之书写的“天下行书第一”的《兰亭序》时;当我们听到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怒吼时;当我们读到苏东坡“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如此哲理般的思考时。我们能否感受到他们当时手执笔杆,一挥而就时的那种豪迈与洒脱呢?文化人的理性使命,连同身前的孤傲与身后的空名,横溢的才华和郁愤不得志,都在那一杆毛笔上汩汩流淌,传世的檄文,慷慨的遗恨,须经一杆秃笔,运作起历史的震颤。

毛笔之于社会是兴旺发达的象征,茫茫大地上有过太多的圆目怒睁的时代,人类只有在战场上低头徘徊后才思考文明,才摒弃荒芜,才回到书斋,才操起笔墨,尸体无法换取道义,报复无从面对结果。能在人类心灵腾出空间,腾出地盘的,还需依托笔这个桥梁,孔子删定春秋,乱臣贼子及昏君无不恐惧;司马迁直书无隐,汉室不敢窜易一字,正是执笔书史的文化人的凛然不可冒犯的正气维护了笔录的权威,捍卫了国家的尊严,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毛笔之于人是祝福的信物。《诗经·静女》中有“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悦怿女美”一节,“彤管”即红漆管笔,毛笔还是爱情的信物。

仅仅是一杆毛笔,撑起无数文人的那份傲骨与气质,也载负起千年文人的几许无奈与无常人生

因为有笔,历史得以延伸,神话不至残缺,诗心不再泯灭。

因为这笔,屈原将此化作一副傲骨,李白化作一柄长剑。

缘于毛笔,中华民族的所有沉闷与不沉闷都被冷漠地一笔带过,华夏河山一切的生命之火的燃烧与熄灭,都无情地被化作白纸黑字。

缘于毛笔,人类对自己居住的山间的庇佑力与日俱增,对生命走向主宰的把握,不再是悬念。

一个民族所有的兴衰与荣辱,历史与文化都凝聚在毛笔的笔锋上,一挥笔杆就可以书写整个中国。

点评:文章用文艺随笔的形式,娓娓道来,将毛笔与文化以及与文人的关系富有情趣揭示出来,笔随意走,文随意合,语言隽永,极富韵味,有极强的表现力,体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能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