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思乡随笔散文

本文已影响 7.6K人 
思乡随笔散文1

眺黍稷于陌上兮,盈扑地而陇黄。

思乡随笔散文

观田畴之妇姑兮,刈小麦于畦央。

忆故土之麦穗兮,岂今季而农忙?

昔年少而随母兮,务耕亩而获粮。

今成务而离土兮,立安停以自强。

眼流沔于此景兮,莫依偎而感伤。

顾载歌之少年兮,秉遗穗于敝筐。

思旧时之游伴兮,棹舟楫于水泱。

为陈诗以展意兮,抒篇翰于衷肠。

期凌云之司马兮,追辞赋于曹王。

奋守植以养望兮,冀建业以流芳。

忘何期而未见兮,今友人于何方?

既别方而不定兮,信情深而莫忘。

时年归以同游兮,共曲水之流觞。

惊秋风之萧瑟兮,感忧心之凄凉。

择芝田而栖迟兮,闻远飘之穗香。

沉弘虑于风中兮,心悁想而上扬。

谅沉醉以销忧兮,饮壶觞以思量。

眷怀归之亲戚兮,恋池鱼之旧塘。

饮离恨于长别兮,托惆怅于琴张。

浸薄暮之昏暗兮,沉虞渊之悠阳。

暮思鸟而归巢兮,成排空而列行。

沦羁孤于异乡兮,志不渝于胸藏。

怀青霞之奇意兮,盼显进而荣昌。

遇直士而辅佐兮,展雄鸢以高翔。

独盘桓于此时兮,孰解愁于吾旁?

照明月之清辉兮,横秋霜于衣裳。

觉独映于悲凉兮,遥寄情以相望。

叹时光之流逝兮,驰不日之重阳。

繁事殷而持心兮,弗闲暇以回乡。

惟皓月于苍穹兮,引故曲以高吭。

待功成而既溢兮,申孝悌于无疆。

思乡随笔散文2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是贺知章前辈所作的《回乡偶书》,深感诗人是带着人老思乡的感慨,写出这诗小情深的绝句。笔者感悟人生的回忆会随着年龄而增长,就像湖面上漂浮的浮萍,回忆的叶子下面生长着许多须根,漂到哪里回忆就会产生到哪里。人过半百,就像秋天的果树,不论树上有多少果实也该是清点的时候了。

笔者正处知天命之年,近日,时不时想起随父回老家寻根问祖探亲的往事。家父一九二三年出生在忻州代县一个叫碾子沟的偏僻小山村,薄田贫瘠,家境贫寒。十六岁参加抗日民兵,埋地雷打游击,抗击日本侵略者,下嘴唇被日寇子弹穿过的疤痕成了永久留念。解放前后,担任过雁门关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区长,片长,公社书记,农工部部长,八四年副县级离休。家父离休后,有了空闲时间,大概想起来自己离家四十余载,思乡之情就像“飞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所以自己一个人先行坐大巴回老家了。

几天后,父亲打回电话让我们哥俩也回老家。我们下午出发,哥开着二一二吉普车,迎着凉爽的秋风,穿代县古城,在夕阳衔山时,来到了山脚下我的老家碾子沟村。只见七高八低的窑洞上升起袅袅炊烟,村里传出羊群归圈“咩咩”的叫唤声,大山幽静,山村喧嚣,何不是画家构思的一幅山村牧归图呢?

走近了才看清楚大山并不是黄土山,村子是建在灰蓝色的岩石坡上。二大爷的次子二圪蛋早已经等在村口,领着我们踏着夕阳的余晖,攀登着被雨水冲刷的坑坑洼洼的陡坡小路,进入了倍感亲切魂牵梦萦的碾子沟村。家父住在二大爷家,我们来到他老人家的石窑小院时,二大爷和二大娘笑容可掬地和家父站在栅栏子院门口,父亲张口正要介绍我们哥俩,二大爷自信地抢着说:“不要你说我也知道老大是玉平,老二是贵平。”院子里的阵阵欢声笑语,就像要把天上的晚霞拽下来似的。第二天,二大爷全家人把我们送出了村口,我依依不舍地松开了二大爷、二圪蛋紧紧握着的手,驱车前往二大爷大女儿家——正下社。

正下社村在代县峨口镇的平川区,当时是由三个相间只有半里路,东西连在一起的村子组成,半前晌就到了正下社村。大姐、二姐姐、三妹都接到了消息,她们早已经在大姐家门外等候着我们的到来。大姐家和全国人民一样赶上了改革的春风,家里刚刚盖起了新房,还没来得及圈院墙。刚进敞院子国平外甥就点燃了鞭炮,我随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仔细端详起这新房来。这雁门关内的房还是挺讲究的,延续着传统的建筑风格,一看这建新房的木泥匠都是老把式。往上看盖的是木三件起脊大瓦房,只见它前坡长后坡短,房脊两头各蹲着一个瓦兰色的龙头,给新房增添了不少雄威。往下看前房檐椽头还挂着扉,后檐也翘出了后墙外,前房檐椽头彩绘着金虎眼。再看窗户也做的很有讲究,只见是开池圆果,池子的连接处是寓意美好的石榴卡、菊花卡、卷草卡、蝙蝠卡、葡萄卡、祥云卡等。大姐拉开风门看到还有一对双扇门,大家相互谦让着推门进入房子的堂屋。这堂屋还颇具时代感,是套空的两间房做的客厅。里面的套间房里有一盘正炕,炕的周围绘画着炕围画,锅台上的大锅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大姐告诉我说:“关外人家做饭是没有这么大的锅的,我们的做饭锅平时是不可以随便端起来的,只有等到腊月二十三灶神爷上了天,才可以端起来用耐火泥修补灶膛的。”做饭时我用心看着这口大锅的用法,只见大姐在锅里做上鱼和菜,然后在大蒸笼里撒好糕殃子动在锅上,这锅台的正上方有一扇小门,大姐打开小门蒸汽就被吸了进去,原来小门里面是一个壁囱,就像烟囱那样把蒸汽吸出屋外,蒸汽过后大姐端起了大蒸笼,刚好菜和黄糕都熟了。大姐正忙着采黄糕,二姐已经铲出了锅里的菜和鱼,三妹提出了炸油糕的胡麻油。姐妹仨不一会功夫就捏好了糕饼,随着油锅“唦唦”的炸糕声,香味儿飘满了屋子。大家都是没有见过面的亲戚,推杯问盏其乐融融,今日一见或许就会是最后一面,聚在一起述说着说不完的话。在大姐家吃了午饭稍息后,他们簇拥着我们一直送出了村口。

出了正下社村,父亲执意去显旺村看看他老人家的叔伯姐姐,父亲在路说着自己的小时候,当时家里贫穷缺衣少食,二姐就像亲姐姐一样接济一些吃穿,从小就和二姐最亲,只不过在外工作多年,也没有抽出时间去看看她,话语间流露出对她的愧疚。经过了几个村子到了显旺村。进了村父亲依稀着记忆力,下车走到一家大门向北开的院子,对我说:“你进去打问打问看看是不是你二姑家。”我探头探脑的走进院子,这个大门开在房中间的院子,一共有七间房,院子里几只悠闲的鸡,看到有陌生人进入,惊恐地抬起头瞪着我。我推开东边虚掩的家门,看到是一间空膛膛房,南北是一条顺山大炕,炕上的东隔墙上有一个能钻过人的洞,不知道钻过去的房是厨房还是库房。在大炕上背坐着一个做针线活的老人,可能老人家有一点耳背,我进了家她还不知道有人进来。父亲也没有吩咐我怎么向老人家打问,我直接问老人家:“大娘,您是不是有个弟弟叫满财?”大娘吃惊地回头问我:“满财在哪里?”“我大大就在您大门口。”我话还没有落地,她就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跳下炕,连鞋也顾不上穿就飞奔出门,当我追出门外时,看到老人家已经紧紧的揪着父亲的胳膊泣不成声了,看她内心就像梦里看到弟弟似的,握着胳膊害怕弟弟再一次失去。她痛哭流涕地述说着:“满财呀,二姐都七十了,我以为死前见不上你了,你这么多年也不回来看看二姐,这一次能见上你是最后一面了,呜呜呜。”这酸心的气氛怎么不让人落泪呢?好长时间大家才缓过了心情,二姑紧紧的握着父亲的胳膊坐在炕上唠着家常,我和哥哥从车上把米面抬进家,父亲又给老人家留下二百元。老人家一直握着父亲的胳膊送到了村外,当我们依依不舍地驱车走出了很远了,我还能看到二姑手住拐杖驼背的身影。

家父已去世二十一年了 ,二姑站在村口手住拐杖驼背的身影还是挥之不去,看来人的回忆就像刻录在脑海的磁盘,时不时就会在脑海里吟唱出来,不知是人老思乡,还是乡老思人。

思乡随笔散文3

又是一年粽飘香。自古,过端午便有很多的习俗,如悬挂菖蒲艾草、佩香袋、赛龙舟、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吃咸蛋、吃粽子等等。来自高邮湖畔的我,记忆里只留有吃咸蛋和吃粽子两样,尤其是每年只有一次的吃粽子。

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从未在端午期间回过家,家乡粽子的味道离得越来越久远,但却又分明留存在难以抹灭的记忆中。浙江、江苏虽属邻省,第二故乡宁波离魂牵梦绕的高邮湖畔也不过五百公里,但粽子的味道却差别甚大。嘉兴粽子闻名天下,五芳斋、诸老大等名牌产品出产的肉粽、蛋黄粽、豆沙粽,吃起来很是过瘾,每年过端午时总会吃上很多。可是,不管吃多吃少,每每吃的时候总会想起爷爷亲手包的粽子。

当初尚未离家时,爷爷奶奶尚且在世,围绕爷爷奶奶周围形成一个大家庭。每年过端午的时候,爷爷会早早带着我们孙辈们较大的一位或二位,到高邮湖畔芦苇滩去摘芦叶、割蓑草。从一个张家尖的地方到大运河西岸,在治淮大堤的两边连绵着几十里一望无际的芦苇,微风吹过,就象是南方山区的竹林随风摇曳,沙沙作响,颇为壮观。芦苇是一年生的植物,以前很小的时候每家每户都会分到一点,冬天去割回来,大的可编席编筐,小的也可以当柴烧。端午的前两天,采芦叶的人很多,有点成群结对的味道,其实房前屋外的河道与小溪边也有芦叶,但是大家一般不会去采用,为什么会这样,我也说不清楚。

采回来的新鲜芦叶要用清水煮上一遍,这样芦叶会显得更绿,可能也会使芦叶更有韧劲。端午前一天,一大早奶奶会把几个小家准备的糯米洗净用木桶晾着,爷爷在房前摆上一张长桌,两个木桶,一个筐子,一个木桶装糯米,一个木桶装芦叶和蓑草,按照长幼顺序,逐一给几个小家包粽子。

在老家,每个大家庭都会有一个象爷爷一样把粽子包得非常艺术的长者。粽子底部是尖的,用手挽成一个圆锥形,添加上糯米,偶尔会放上一、二颗红枣或者赤豆什么的,然后用剩余的芦叶盖上,不知怎么弄的就出现三个或者四个角,用蓑草非常巧妙的拴着,并且还留有一个长须。捆绑好的粽子将留有的长须,十个一串扎起来,偶尔也会五十个一捆绑起来,这种绑法的粽子一般是毛脚女婿用来送丈母娘的。爷爷将近要一天的时间把几家的粽子才能包好,我们做孙辈的就会欢天喜地将粽子一一拿回家,待第二天一大早让母亲煮着吃。

端午当天的早晨,一般我和弟弟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就会闻到一股清香,一股芦叶与糯米在热气作用下混合而发出的味道。急匆匆地起床冲向厨房,拿出一个碟子倒上白糖,将粽子剥开用筷子串上,沾上少许白糖吃将起来,那个美说起来就想流口水。糯米熟了之后融进了芦叶的绿色与清香,这种纯天然的颜色与味道想来比五芳斋、诸老大的粽子更象是粽子。

粽子一般要吃上两三天的,虽然没有冰箱去存放,但好象也不会坏。端午这一天,也常见挑着女儿担到丈母娘家的女婿,里面必定是有粽子的。老家的风俗,定亲之后至结婚后三年内,端午的时候男方是要到女方家送东西的,至于送什么东西不大清楚,当初我在家的时候,姐姐还没有开始找对象,所以没有那种非常直观的感觉。好在出来了,否则我也难逃这种甜蜜的尴尬。

如今只有父母二人相伴在家,每到端午节也不再包粽子了,因为包了也没人吃,就到镇上超市买上一包也就算是过端午节了,想来其他人家也是如此。而今,如小时候过端午时,家家包粽子、家家都会飘出粽子清香的情景已然不复存在。

前几年,国家修改了休假制度,恢复了一些传统节日,希望通过这样恢复传统节日法定化的方式,沉淀与再现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集中展示我们民族的性格,让它成为文化中国的一个突出的“表情”,成为我们文化认同、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期待着高邮湖畔的粽子还会再次清香,待我年老时回家定居,做一个象爷爷一样给孙辈们包粽子的快乐老者。

思乡随笔散文4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每每读这首诗,就会倍感亲切,想起我们那个叫曹家村的地方。

每逢清明时节,村子里艳阳高照,杏花盛开,芳香四溢。远远望去,整个村子成了一片花的海洋。就连家养的小猫,身上也有了杏花甜蜜的气息。祖母喜欢杏树,在村子里是出了名的。自从我记事,祖母就已经70多岁了。每年清明一过,杏花开了,祖母提个小马扎,这棵树下转转,那棵树下瞧瞧,一看有没有调皮的小孩折杏花玩,再就看家养的小猫会不会窜上树,怕上窜下跳的小猫碰掉花瓣。在祖母的眼里,只有花儿自己落了才是好的,小猫蹭掉的花结的杏子长着长着就会掉。每年清明那一天,在杏树下,祖母还会折一些纸钱,那钱是折给我未曾谋面过的祖父的,祖母一边折,一折喋喋不休地念叨着:“你爷爷那个死鬼啊,早早走了,扔了一个穷家给我,愁的我啊。”祖母叹口气又说:“不过那死鬼啊,病了一辈子,糊涂了一辈子,临走时还聪明了一回,他拉着我的手说:‘好好照顾那些杏树,它们不会亏待你们娘儿几个。’”后来,也是真的靠了那些杏树,祖母用卖杏子的钱拉大了父亲,还供出了大伯、二伯两个大学生。

如今祖母也走了,每年清明节,我们都会折一些纸钱给她。杏花在空中飞舞,杏花的香味扑在我的鼻间,我的心里酸酸的,我不知祖母在那边有没有杏花看,有没有酸酸甜甜的杏吃。

思乡随笔散文5

就是在这样一个漆黑浓稠的夜里,是谁先点亮一盏灯?将深浓的夜色一圈圈地淡抹开来,让思绪飘荡在这无边的夜色里。于是,就这样隔着这层浓浓的夜幕,我突然被一个叫思念的东西所击倒,穿过这座城市层层的水泥建筑,静静遥望高远的夜空,夜空下个遥远的故乡。

在我记忆的相框里,故乡已成为一幅水墨画,抑或一帧老去的照片。它寂寂地遥远在一朵苍老的浮云下面,年复一年,守望岁月。亦如丢弃在风中的一个老戏台,静静地,沉默在黄昏夕阳的余晖里,只有风从它背影轻轻吹过,掠起的是等待晚归孙儿的苍老母亲鬓角那一缕白发。这样的戏台,是不适合演风花雪月的,也不适合演金戈铁马,它只能叙述柴米油盐平平淡淡的生活,白天演完一出,黑夜又演一出,猪狗鸡猫,婚丧嫁娶,一把二胡便能叙尽它的沧桑。

每每在这样思念的驱使下,梦境里常出现河滩边那片层层芦苇荡,大片的芦花在清冷的月下飞起,幽幽暗暗的蓝里,瘦瘦的筋骨将一缕缕生命的诗意挑亮。跟着母亲在这样的夜晚收割那一地的芦苇。想想那时,竟不懂得欣赏着如诗如梦的意境曾在我生命里走过。现在回想,我宁愿将这样富有诗意的生命与将它编织成席变卖学费记忆分离开来,但曾经惊醒她那一潭幽蓝色梦境的不是酣睡着的灰喜鹊和野鸭,而是那半弯秀月下我闪着银光的如月弯镰。还有,那一院被铜锁深深锁住了的土楼小院,走过的人,谁还会去在意那一院的葱葱郁郁?木格窗上被阳光晒白了的剪纸窗花无人换新。青石台阶下,白的梨杏,红的桃花,淡了的丁香,紫了的'桑椹,风过寂寞,飘落成土。只有无人问津的寂寞在厚厚的土墙里面疯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层层叠叠,酸酸甜甜的一生故事,在流过的岁月里苍老而去长满了青苔,也成为记忆中一副发黄的字画,就在这样幽静的夜晚,从我梦里呼啸而来。

远乡的我,只能在梦中一回回重温关于故乡这些零碎而又陈旧的记忆碎片,像一个不厌其烦的收藏者,在夜深人静的夜晚,将这些记忆翻晒在月光下,久久沉浸其中……我常常把自己比喻成爬行在这座水泥包裹着的城市里的一只甲壳虫,碌碌无为的匆忙将生活的乐趣分割成一缕一块,零碎而又沉重。我想,多年以后我告老还乡,而对这座城市五色十色的霓虹、车来车往的街头和轻歌曼舞的晚餐,记忆是否也会变得如此零碎而陈旧?或许,如今在这衣着光亮,踩不到泥土的城市里,在硬撑的坚强硬壳背后,心灵深处真的也需要一种柔软的慰籍,譬如只有在跌倒时,故乡的影子才如满月,从记忆深处静静浮起,犹如爱情,刻骨铭心。

想想人的生命往往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守望在一片土地上,后来做便背转身离开了土地成了远行者,然后在苍茫的世界上漂泊。终于心渐渐地倦了,那上面布满累累伤痕,便开始思念生命出生的地方,便开始在无始无终的旅途上频频回望,成为精神上永远的归乡者。这样的人生总是充满痛苦,充满茫然,当然也有一些在痛苦和茫然之中滋生出来的温暖和慰籍。必竟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起步的地方,一个只属于个人心灵和精神归属的根的地方。但这样的人生往往很难获得完美的结局,即便在人生的旅途中曾揽得过日月,赢得了权贵,或是饱经风雪,潦如杂草,但再完美的结局也只能将自己的一把草灰运回乡,埋入地下,堆一个坟头,画完最后一个沉重的句号。

但无论远行、告别还是回望,需要对现实中的某种存在进行抽象和概括。或是一段记忆、一副场景,甚至是一首歌一篇诗,作为最终慰籍心灵的归属港湾。而我选择了故乡作为我思念的代表性的符号。选择了它,它就会成为我生命坐标上永远的北斗。

思乡随笔散文6

嫁到根城只有很短的日子,但知道自己依然处在努力学习适应新环境的过度期。

离开家人亲友,选择在一个不太熟悉且比亚庇平静朴素许多的山打根,以三十多岁的年龄才来面对新的人生转折点来说,实在需要一份勇气和一点潇洒才行。

或许,在成长岁月的各个阶段中,我都深懂需要一份不简单的勇气和一颗略为潇洒的心,才能感到对生活的一种安然和适从吧?

面对婚姻的抉择,家乡亲友所表现的矛盾正和我一样。

姻缘和自己的家人,我都得做出一个抉择。

不到真正面对的一刻,真的难于体会:对于人生的抉择,原来是一件那么不容易的事。

甚少离家的我,叫我如何取舍?

我绝对的万般不舍得啊!

只是呵,我终究得鼓起勇气,踏出创造人生幸福的步伐,和夫婿携手谱出新一页的生命乐章。

我不知道未来的人生如何,但我明白该如何珍惜眼前的一切,同时凡事均自然而行。

亚庇市和山打根,距离不远呵!我比一般远嫁异乡的朋友幸运和幸福得多了。

往后,想家,依然可以乘搭飞机回去呀,也不过约四十分钟的行程而已。想到这里,心里不禁开心起来了。

记得,我也是这么开心的对家人和亲友说的。

记得,在飞机头等舱位内(正飞往根城途中),良曾经好奇的问我:妳没有我想象中那么脆弱呢,我以为妳和家人会哭成泪人,怎么妳看起来好像要出门旅行或度假般开心的样子?

呵,是啊!只要抱着如此乐观的心态,正视人生,一切就会释然了。

如今,我一直学习如何适应和亚庇全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我知道自己未适惯,但我不会退缩,因为我更清楚自己的适应能力。

当想念妈妈和家人的时候,我会在中午亲自烹饪妈妈常煮的菜肴,虽然烹饪的手艺比不上妈妈,但是我总会很自然的将那一份对家人的思念,就像混合着调味料,烹煮出藏在心里的那一份乡情。

也许离乡的日子还短吧,所以思乡的情愫还很浓郁。

在他乡偶遇同乡人,都是一份惊喜!

这天,良在下班后陪我在家的附近散步,当走近屋外一间小杂货店时,在毫无心理准备之下,意外的巧遇住在亚庇同一个新村,我父母家的一位邻居。当时,遇到同乡人的惊喜心情,真的难于言喻啊!之后,我便赶紧拨个电话回家,借着偶遇邻居的消息而听听家人的声音。

那一一夜,我也将思乡的情绪和梦一起裹入妈妈送给我的粉一红色被单内。

朋友曾说,以后她们便有另一个新去处了,因为我在根城,她们将会计划到根城玩玩兼找我叙旧。

我知道朋友们都是很忙碌的一群,这个约定也不晓得会在甚么时候实现,但无论如何,这总是叫人开心的承诺啊!

思乡随笔散文7

亲爱的,我还在北方。

几天的时间,气候的不同已经有所适应,这几天我都在自然生物钟的影响下醒来。其实我不用像在羊城一样,每天清晨早早起床再出发去工作,但那种长年累积下来的生活习惯,不是说换一个地方便能随意改的掉,我依旧很早起床,拉开厚重的不可透光的窗帘,再掀开窗户,让北方的冷空气涌进房间来,顿时,神清气爽。

窗外正对面是一间幼稚园,正放着优美的儿歌,三三两两的车在园门口停下,或父亲或母亲带着孩子从车上下来,带着进入园内,小朋友们挥手向父母告别。这场景,与我小时候一模一样。我有些想念,儿时母亲送我进幼稚园的时光。我那时上幼稚园比现在的小朋友更加幸福,虽然没有车接送,且学校远在五六公里以外的隔壁乡村,但我的母亲每天坚持背着我去学校。小朋友们很羡慕我,只要看到远远的一位漂亮妈妈背着小朋友走向学校,便欢呼的说:你们看你们看,小华的妈妈送小华来咯。母亲的背部,散着暖暖的体温,母亲的双手有力柔软。亲爱的,这种记忆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空气里散发着干燥的味道,我的双手干燥得皮肤发皱,双唇开始起皮,轻轻一咬,便可

咬下已经发白变脆的唇皮。还是南方湿润的空气好啊。还好,很快便要结束北方之行,我已想念羊城,还有羊城的美食。

亲爱的,在这里,寻找食物是个技术活。我在陌生的街道上,慢慢行走,看着一排排低矮的房屋,有些炫晕。每一间房子都长相一样,四四方方,连结成行,挂着某某某餐厅招牌的房子显得有些孤寂。我进入一家小小的餐厅,屋内陈设简单,几张桌子配以相应的凳子便是餐厅的布局,稀稀寥寥的坐着正在用餐的人。这里没有羊城餐厅,哪怕很小很小餐厅里用餐人的人来人往,没有进入餐厅便饭菜香扑鼻,令人食欲大增的味觉向往。

我感到很奇怪,难道这里的人们不需要用餐吗?后来与朋友在畅聊时才知道,北方的人们顾家,用餐时间,只喜欢与家人们坐一块儿享受美食时光,尤其北方男人。这令我这个南方人羡慕。北方男人与南方男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北方男人很顾及家人的感受,享受妻儿在身旁,老人在高堂之上的家庭幸福,工作赚钱这种物质上的给予永远排在家庭幸福之后;而南方男人,先顾及赚钱,满足自己的欲望,然后才会顾及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我想这应该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中国南方的离婚率高过北方。

我依然选择了最简单方便的简餐。虽然我不擅长于厨艺,甚至有朋友说我对厨艺属于脑残级别,但,不代表我不能好好品味美食。只是在这里,我没有找到能够让我食欲大增的用餐地方。在这里饼是家家餐厅的主食,而我不是太喜欢面食,偶尔吃吃会觉得特别香,但若是天天吃便觉得受不了,南方人嘛,就是吃米饭长大。

四川生活的时候,基于气候的湿冷特质,荤素菜系无麻辣不欢,哪怕喝口汤,也得加点辣椒和味。吃辣的人脾气与辣椒一样,看着红彤彤或者深绿深绿的颜色,便让人视觉上为之欣赏,做成调料之时,那味道令人唇舌兴奋,面发红眼放光,血流通畅,心跳加速,会食用的人觉得美味无比,不会食用的人眼泪鼻涕一把抓,到达五脏六腑哪儿哪儿不舒服。四川女人便如同这辣椒一样。小巧玲珑,清秀水灵,肤白貌美,怎么看怎么都是一朵漂亮的花。温柔时似水似月光,刚烈起来,多少男子都汗颜。因此,从四川走出去的女子,便承借了辣椒的味与女性的美,称之为辣妹子。亲爱的,我就是地道辣妹子。岁月无情,已失去了美,只留下味。

羊城生活多年,粤菜唤起了对营养的需求。羊城无春秋,只有冬夏,而夏季占了主导地位,长年的阳光照射,对于饮食的要求只能是味薄清淡。羊城的女子,大多肤色黝黑,肤质较差,这与阳光的紫外线脱不了干系。因为太过火热,体内的热气自是重过巴蜀圣地四川,因此,菜系烹调方法以蒸煮为主,一来保持其原汁原味,二来驱逐燥热。吃粤菜,令人体会的是生活的本真:人生有味有清欢。粤菜是一种文化,是一种气氛,是一种渲染,是一种和谐,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健康标准的体现。

我的生活一半在四川一半在羊城。忘不了红红火火的辣味,也舍不下清清淡淡的原味。我在这里,因着时间关系,没有花时间去探寻食物的根源,去了解食物与当地人的文化。在这里,我想念着平日里喜欢的食物,想念着与食物有关的地方。

亲爱的,都说,食物是思乡的情书,我可以写两封情书吗?一封给四川,一封给羊城。寄予它们,慰籍我的思念。

思乡随笔散文8

原以为,到了柳街乡下,就到了示人光彩的洋楼小区。殊不知“坝坝仪式”一结束,众客就顺着主人的指领朝着一村林盘,蜂拥而入。

不同于往常,这次“寻花问柳”有个采风专题:“柳街巨变,美丽家园”。从字面上看,这一变一美,就已经让人好奇,况且是其变之巨、其美之丽,就更是充满着诱人的魅力。

入得林盘,竹木葱茏、鸟雀啼鸣。幽幽处处,可哪来什么洋楼?灰墙青瓦的农舍、庭院散布其间,所有屋舍院墙与百年乡村的传统建构并无多大区别,仍显得清贫而宁静。想象中的亮点,一时真不知该从何处寻去。懵然而然间,但觉得跟印象中的村落,真还有着好多不似之处,感觉蓊绿掩映中的一切,都非常明洁清透,既像夏日雨后的林间,又像通幽深处的某座禅院,尤其是铺展于林间的水泥曲径,清溪般蜿蜿蜒蜒,使人在步往深幽处的行进间,不着一丝尘埃,就连路边树下的一些坟,也不再是荒冢一堆,墓明碑净得像一方清闲憩息的小舍。

鸟声婉转不绝,而且声声都青翠欲滴,真像是只只喉舌也都被润洁过似的。

林中有一丛茂竹,高端之节凤尾森森,而地面老根、断节,竟然根根节节都如骨似剑、参差刚立,或俯看或仰观,都酷似一座自然组合的群雕,很抽象,抽象得可以给人很多想象。

清风不时拂过,时不时地拂来草叶、泥土的淡淡气息。当川芎的浓浓香味从田地里扑来时,直教人立马就联想到餐桌上的“川芎胕子”,由此使人更加确信那道佳肴之天然,原产于就是这方乡土!

漫步至此,我所有挤满、沾满那些纷杂散乱、尘垢污渍和坎坷泥泞的乡村记忆,霎时间荡然无存!

“就在这儿买一两亩地、建一间房,让自己的生活真正过得名副其实。”静君有些情不自禁了。日常生活中难得一静的静,此刻所谓其中的“名”,不就是一个“静”字。

像静君一样的打算和设想,我想,在这群常烦于闹市的客人中,未必就没人闪念过、思忖过,未必他们就不因自己的由衷欣羡,而暗自向往着?包括我。

其实,按常规去想,这样整洁的风貌,一般都是观前突击猛抓的结果,而观后保洁,多则三五日、少则一两天,以往城区,包括很多单位多半都是这样的,何况是环境整治起步滞后的乡村院舍!由此,我不禁想起一位释学文化学者提出的一个践行理念:精神环保。想来也是,传统的物质文明,可以像变戏法似地焕然于一夜之间,而早已溶入血、刻入骨的传统精神文明的升华,绝非是一蹴而就的,仅生活中的某些陈规陋习,就可谓:其修远兮。

浅思于此,我不由得想像了一下柳乡、柳村、柳舍的明天、后天、再后天,乃至更长更远。遐想间,此村已过,这时,极具舞蹈感的轻快乐音已随初夏的柳风从彼村飘来,那越来越清晰、高涨的阵阵笑声、掌声、足蹈声,让人听起来是无比地和谐悦耳,使人仿佛已经望见这里的人们不仅在耕耘自己的乡土、美化自己的乡貌、放歌自己的乡音,同时也在刷新自己的乡俗!

乡俗,源自历史,传承于灵魂。而柳街人却告诉宾客:入柳乡,无俗可随!

思乡随笔散文9

仰望天空,寄语苍穹,告诉星月,游子何处不思乡,大年夜大年夜地见证,青山知道,绿水记住我心中最美的乡思情长。

有水的处所就是故乡,风飘过的偏向写下乡愁温柔押韵的诗行,蔚蓝色的天空中炫丽的霓裳羽舞演绎我思乡的情长,思路万千,春雨绵绵,梳洗桃红梨白梅菲色舞的眸光,秋雨绵绵,衬着梧桐芭蕉的惆怅,洒落我心中点点滴滴的思乡情怀,雾霭覆盖生我养我的小村,炊烟袅袅,嫩绿色的小草挂着晶莹剔透的露水在尽情地夸耀,棱镜晨光琥珀色中花儿绽放的娇俏,虫鸣鸟语在心坎的原野上空婉转,真善美的陶冶心灵的登峰造极,田埂上的野菊花清氤芳喷喷鼻,芝麻开花节节高长,黄灿灿的油菜花里藏满小蜜蜂嗡嗡的音乐篇章,甜美在此酿制,春风吹拂一阵阵沁人心扉的芳喷喷鼻,蜂蝶蹁跹起舞诠释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如意吉祥.清馨的气味诱惑着葱绿色的麦苗在春风中泛起了波浪。

告诉粉黛的桃花,寄语柳絮,请出黄鹂鸟把春天留下送给故乡,邀来琥珀色的晨光与长者乡亲互相道一声;你早,你好!轻剪一款姹紫嫣红朝霞的霓裳,巧裁一件春秋时装,披挂在故乡的身上,唤来太阳公公请他白叟家把聪慧的灵光照射在故村夫的额头上,醍醐灌顶折射出前程似锦的的残暴光辉。

请托月亮瑰宝绣一份相思思乡的云锦, 拼上槐树木的边框,蘸一笔故乡小河水的凝碧,录一段村前涓涓小溪流淌的声响,故乡玉女潭清泉叮咚旋律的婉转,在心中写下【乡愁】千遍万行凝集在记忆的邮箱,挂在故乡的心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思情怀,砥砺成挥之不去的音画镜像。

思乡随笔散文10

悠悠思乡情,QQ一线牵

“妈,我已经买到车票了,春节肯定准时到家啊!”同事在电话这边笑靥如花。我的心却仿佛被针刺了一下,生生的疼。

坐在电脑前,我思绪万千,因为特殊的原因,今年春节不能回家过年了。当我把消息告诉父母时,我清晰地感受到父母深深的遗憾和落寞,我忍不住想落泪。独自在外漂泊多年,只有每年的春节是我和家人唯一的期盼,而今年......

夜深,我依然无法入睡,家乡那熟悉的牵我心肠的一幕幕,总是在脑海里徘徊,挥之不去。小时候,总认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渴望生出飞翔的翅膀,在蓝天下自由的飞翔。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的情绪亦如春草,更生更长更密,我才真正体会到“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凄凉。

一阵莫大的伤感与忧伤便从我的心头涌到了我的眼睛,渐渐地,眼睛开始湿润,晶莹的液体悄然而落。我打开空间,在空间里敲打着自己的孤独和无奈:“乡情是牵着高飞风筝的线,永远紧系着游子的心灵;乡情是来自心灵的天籁之音,时时敲击着游子的情弦!”

正在我暗自神伤的时候,我的QQ突然跳动起来。

“你好,我刚才在你的空间里看到你的日志,你的笔端流淌一行行思乡的忧愁,我很理解你的心情,因为我每年的春节也不能回家团聚,我非常愿意分担你的忧愁。”

也许是相同的处境,也许是想驱散心中的寂寞,于是我们聊了起来。原来他在电视台工作,每年的春节正是最忙碌的时候,根本不可能回家。

我不禁问道:“你是怎么度过那难挨的时光呢?”

“通过QQ啊,我和家人一直通过QQ联系着,我每天都和家人开视频聊天,我能看到他们的一切,甚至他们做什么饭菜,我都能看到呢。”

我眼睛一亮,是啊,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我怎么没想到呢?我也可以和父母通过QQ联系啊。我为这个想法而整夜兴奋着。

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把我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他们也很开心,并且答应我去安装视频。

于是,每天和家人视频聊天就成了我最盼望最开心的时刻。通过聊天,我知道妹妹又为妈妈添了一件新毛衣;我知道爸爸的工资又涨了300多元;我知道家里又换了一台液晶电视;我知道了许多许多......

我把自己每天的喜怒哀乐都详细地记录在我的空间里,让父母更多地了解我的情况。父母经常来看,并且在我的日志下面留言:一定要注意身体啊,天冷要多穿衣,不要只顾着好看,别感冒了。看着父母朴实而真诚的话语,我的心被幸福填充得满满的。在这寒冷的冬季里,我却感到温暖如春。

因此,不管多忙,到了晚上我总给自己一个安静的空间。沏一杯热气升腾的咖啡,放一首轻柔舒缓的音乐,然后打开视频,看着母亲亲切而温暖的笑容,望着父亲安静地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听他们絮絮叨叨地讲述着街坊里短,让那颗在忙乱中逐渐粗糙的心,重新回归恬淡和安宁,那一刻,心,安然、恬淡、温馨如风。

一次,我在日志中提到很想念母亲的糖炒栗子。没想到几天以后,我竟收到母亲从家乡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一股熟悉的芳香扑面而来,那儿时的记忆,也随之轻轻唤起,在心底荡起一阵阵漪涟。晚上我打开视频,坐在电脑前,当着母亲的面一颗一颗地品味着,母亲笑话我还是那么谗,吃起来就没够,我甜甜地笑着,一直笑一直笑。

此刻,窗外月光如水,屋内温馨如潮,幸福荡漾在我的心间。我很感谢那位朋友的建议,让我通过QQ和家人如此的贴近,我相信有了QQ,我的春节一定不会孤单,我一定会和家人度过一个难忘的春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