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白杨树下的零星记忆散文随笔

本文已影响 1.31W人 

坐在讲台上看着孩子们正专注地识记生字与古诗。不经意将目光投向东边的玻璃窗,我就瞥见了那棵白杨树。六月的暖风中,枝繁叶茂、根深蒂固的它,俨然一位身着碧袍的老人,苍峻而不乏活力。历经沧桑,树冠却依然高于那幢新建的三层综合大楼。层层叠叠的叶片,团团紧簇,就像十四年来我在这个校园留下的那些纷繁足迹,又怎能轻易清点?而那俩人才能合围的树杆,苔痕遍布沟裂纵横的皮不知裹藏了多少岁月的沧桑。尤其给人一种积淀着历史的深邃和厚重感觉。轻盈的杨花四处翻飞,如雪如絮,将我的思绪扯回从前。树的周围,满是记忆,一支秃笔又怎能写尽其中的沮丧与失落、荣光与富足……

白杨树下的零星记忆散文随笔

时光回溯到一九九四年八月二十四日。刚从省城师范毕业的我,怀揣一腔热血和回乡创业的憧憬,带着一个木箱、一套被褥、几本书,来到这所乡村中学。我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课堂和学生了。可那份欣喜很快便浇上了冷水。偌大的校园,没几间像样的房屋,场院中只见尘土飞扬,家乡的教育环境是多么落后啊!我被安排在白杨树西面的一间十多平米的平房中。四壁如剥开的月饼,层层脱落。天花板不知被多少岁月的烟尘熏得焦黑,门边的小窗也是黑黢黢的。临近村边小路的后窗没有玻璃,被几块木板钉死。大白天不开灯也不见光线。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一边背诵着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边在单人床上铺被子。将心爱的吉他挂于墙上,父亲把家里的收录机给了我。这些都是我最忠实的伙伴,更像我的财富。

那时我20岁。纯真和浪漫的气质让我很快适应了生活。在地下室般的蜗屋里,我认真备课、修改作业,与班上同学谈笑。有几分腼腆的我,不爱与其他老师高谈阔论。喜欢独自写诗、练字、画画,与远方的同窗或笔友通函。不时弹弹琴、听听歌、读读书。偶尔有文字见于《原野》、《迪庆报》、《文艺生活》、《聪明泉》等报刊上。虽然条件极艰苦却也能用丰富高雅的精神生活作点缀。厨房是在寝室外的廊道上用木板钉成的简易棚。搭三块石头架口锅即为灶。白杨树右边是一块篮球场,师生们在那里上体育课、打篮球。声音嘈杂不说,不时有球飞过来砸到板壁上,一声巨响吓人一跳。更要命的是处在山峁上的学校风大,球场上的沙土不时往住处猛灌。下雨则踏着满院泥泞,如一只只水牛踩瓦塘子般,深一脚浅一脚。粘满黄泥的鞋,似有一块铁坠着。教室、宿舍处处只见脏兮兮的泥印。球场西北有棵柳树和一个水池。下雨时,饮水大多不够用,还得去坡下的永春河里担水。

白杨树下有个小坡地。有木板拦成的教师厨房。也是上一代人读书自己做饭的场所。再往西北,是一个更宽阔的场坝。全校二百来师生在那里上早操、升旗、集队和打排球。同样风起尘飞,雨落泥烂。场子东面是一排七间的二层砖木楼房,是最好的教师宿舍和会议室。西边有排土坯危房,摇摇欲坠的墙,陈腐不堪的椽,处处漏雨的瓦,上级一再强调不能使用,可当时条件限制不得不让男生住。往北是学校的中心教学楼。这是七十年代中期,靠社会和集体的力量出料出工建成的二层木土楼。历经二十载风雨,石灰墙皮脱落得东一洞西一眼,露出了土坯。屋面的瓦几经翻盖仍漏雨。可就在这八间教室里,前辈们不知送出多少的学生。而我就在其中度过七年多的时光。简陋的讲台上留下我多少传知启智、挥洒才情的身影。五月,外面古槐的花瓣随风洒落教室。香气弥漫中,我和学生一起徜徉知识的殿堂,吮吸文明的芳芬。斑驳的泥墙上留下多少稚子的习作。我办了一份班级小刊物《山韵》,引导孩子们爱好文学,在那些幼小的心灵中种植美好人生的梦想。遗憾的是不少孩子因贫辍学。教师们无限惋惜却又爱莫能助。

就在那个寒酸的小屋,我收获了淳朴的乡村爱情。与现在的妻子相遇、相识、相爱、相守相依。学校又多分了给我一间小屋,我们迎来了宝贝女儿。三口之家挤在一起,也自得其乐。陋室,因有家、有爱而温馨。

直到二00二年十月,一幢投资65万元的`新教学楼在白杨树旁拔地而起。看着像山一样耸立的大楼,全校师生无不欢欣鼓舞!搬入新教室的第一届毕业生,各科成绩名列全县前茅,个别科目甚至超过当年的县一中。成绩突出的我也因此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获得学校最高教学成果奖。执著的教育梦想,终于开出了一朵像样的花。

二00五年,我又迁到曾经羡慕过的东楼。白杨树上方取而代之的是由云南省基础教育西部工程投资67.37万元的大楼,壮观恢宏的综合教学楼。白的墙,蓝的门和窗帘,显得清新而大气。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五星红旗映衬下,宛如一幅怡人的画。白杨树周围平整为光滑的地皮,树根圈上小花台。借“普九”的东风,二00六年七月三十日,云南省寄宿制学校工程项目更大程度地让学校旧貌换新颜。面积492平米,投资62万多的学生餐厅楼落成并投入使用;面积751平米,投资76万多的学生宿舍楼投入使用;面积113平米,投资30万多的冲水卫生厕所投入使用……

昔日孟母三迁,成就了一代儒学大师。今我三迁,见证了三十年乡村教育的发展。走出宿舍。前边有温暖的太阳能可供洗浴。青青的草坪赏心悦目。高楼林立,绿树环合,学校在万顷碧田衬托下,别有一番情韵……

学生们享受着由政府埋单的教育,人数由不足二百人到已逾七百人。规模由我初入校时六个班到十四个班。教师由二十几人增至四十多人。孩子们衣着光鲜,岂和我们当时相比?食堂里荤素相间,花样繁多。我读五年级时在拖枝完小吃的是“黄金饭”(用黄色玉米做的撒撒饭)、“玻璃汤”(飘点青菜或葱花的清汤)。两代人的生活宛如天上地下。我们的学生从“八0后”教到“九0后”,一天比一天幸福。不必再为学费、书费、生活费担心了,没有人再因为贫困而辍学回家了。不少的家长还开着车,配有手机。农村生活也可见一斑了,不得不赞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好啊!

一棵老树,一直注视着这个与改革同龄的校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注视着一个年轻教师十四年来写在这片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拖枝中学似乎是迪庆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鲜活缩影:“起步晚、底子薄,却又迎头赶上,自强不息。”面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和关怀,大家以“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校训,激励自己,近十年来一直保持教学质量领先。二00七年,顺利通过“普九”验收,荣获“维西县窗口示范学校”、“常规管理先进单位”、“平安校园”、“永春乡先进单位”等荣誉。

改革似乎很遥远,又是那么切近;似乎十分模糊,又那么清晰。可见、可闻、可感地存在于你我身边,乃至心中。烙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年轮上。十年前,老在想:“什么时候才能用多媒体教学?而今不是全在这宝盒一样的楼中装着。远程教育、宽带网、学生电脑、一体机……一切触手可及,一切又似乎恍然如梦。

守望着这棵白杨,也就守住了我一生的天堂家园。这里有痛、有憾,有爱、有梦。在白杨树旁举行过多少的开学典礼、毕业送别、知识竞赛、卡拉OK、演讲活动;不知接过多少本“先进教师”的荣誉证书。明天只会更美好!我对不断成长的自己说,对日新月异的学校说,对日益强大的祖国说。白杨树下的故事又将续写一笔:教育局已下拨资金很快建一座教职工宿舍,位置就在我当时进校住的地方。

喜欢和同事们坐在白杨树下,谈谈家常,聊聊学生。说一说“想当年”的历史轨迹,还有“未来我想”的远景规划人生憧憬……

一位老师走向大白杨树。“当当、当当”的下课铃,打断了我无尽的遐思与怀想。相信,白杨树下的篇章将延续向前。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政府一如既往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在广大师生的不懈努力中,还将有多少梦想可以去期待,去守望,去奋斗,去争取……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