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教育随笔:玩是最高级的学习

本文已影响 2.22K人 

说到玩,我绝对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是玩大的孩子!

教育随笔:玩是最高级的学习

有趣的是,前些年与同学聊天,听说他们小时候上过课外班,或者经常去少年宫,我竟然暗暗羡慕。小时候,我也向往有一些玩具,或者学点显得特别“牛”的本领,比如滑冰、弹琴、打乒乓球等等。成年以后,我陆续尝试过笛子、吉他和古筝,最后,我不得不艰难地承认:我对音乐本身没什么热情,如此执着地折腾,不过是在完成童年没有完成的愿望——想变得很“牛”。

我的童年,完全是没有章法地疯玩。我是家族里的“孩子王”,常常领着十来个孩子玩闹嬉戏。我们的玩耍都是即兴的,除了丢沙包、跳皮筋、捉迷藏之类的常规游戏,我们更喜欢自由地设定规则,而且往往是就地取材。比如我们一起挖蚂蚁洞,爬树,做手工,或者设置障碍跑,除此之外,我们的一大爱好,就是爬上山坡,采野花、捉蚂蚱,登高远眺,尽情呼喊。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认为自己的童年完全荒废了,没干过什么“正事儿”。最近几年,我愈发明白,其实,无拘无束地玩,本身就是很“牛”的事情。

玩似乎没有明显的“功效”,如果非要

说说玩耍的好处,似乎很难罗列得那样具体,也正因为如此,在很多年里,我都认为玩的唯一功能,就是用来打发无聊的时间。渐渐的,玩的益处,就像陈年的美酒,飘荡出屡屡清香。我观察了身边童年玩得比较充分的人,有一些共同的倾向,比如,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那种没来由的愉悦感,以及没有边界的好奇心,主动选择的能力,还有敏锐的直觉和判断,等等。以我自己的亲身感受来看,孩子眼里的“好玩”,一定是可以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的事情。很显然,一个机械的玩法,会让人产生厌倦,远离这美好的感觉,因此,孩子如果想始终保持愉悦状态,那么,一定要主动选择,而且一定要创新。别笑,这不是空洞的口号!如果仔细观察孩子的独立玩耍就会发现,孩子会不断尝试新的玩法,在成人看来,这些方法未必新鲜,对孩子而言,他们超越了自己现有的认知和经验,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而且,孩子也喜欢大人用“创新”的方法陪他们玩,我自己有一个深刻的体会,陪小孩玩,一定要富于变化,哪怕是做鬼脸,每次都要有一点差异,如果连续三次做同一个鬼脸,孩子的热情指数便会直线下降;相反,如果每次都有一点小变化,他们能马上捕捉到,并作出热烈的回应,孩子的观察力绝对令人赞叹!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力,是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玩出来的,因此,我非常欣赏那些爱玩、会玩,可以玩得花样百出的孩子。而且,这个玩耍的过程,孩子会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和爱好,比如,有的孩子开始对无线电产生强烈的

兴趣,有的孩子则对生物的多样性充满好奇。我自己呢,在玩耍中发现自己对教育有强烈的热爱。我可以组织很多孩子一起玩,为每个孩子带来欢乐,他们的笑脸,是对我最好的回报。这种从玩耍中发展出来的爱好,没有功利的成分,没有学术研究中那种条条框框的约束。我跟着自己的直觉和好奇心往前走,比如,很多年当中,我心中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孩子心里是怎么想的?他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我甚至异想天开——如果能有一个魔法。让我完全变成那个孩子体验一下该多好啊!我终究没有找到这样的“魔法”,到头来发现,好奇心本身就是最神奇的魔法。不断地去观察孩子,多少年反复揣摩和体会孩子的感觉,渐渐地,对孩子的判断就越来越准确。如今,读了很多心理学的书籍,某一天,我忽然惊叹,其实,大部分心理学的理论,都是在解答我童年的这个问题。有时候,一个孩子能凭借直觉,找到最核心的问题。

现在,我们习惯性地把玩耍和学习对立起来,仿佛只有那种正襟危坐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在我看来,这是极大的误区。课堂上的学习,往往要求孩子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学习未必感兴趣的内容,那么,这就成了被动的学习,这样的学习,缺乏原始的动力:好奇心。玩则不同,它没有痕迹,没有目的,没有限制,以好奇心和愉悦感作为动力,是主动的学习,看上去什么都没培养,其实,什么都培养了。从这个角度来看,玩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最高级别的学习。

儿子在美国上学前班之后,我发现他在学校里天天就是玩:做手工,听故事,学着讲故事,唱歌做游戏,在外面疯跑、玩滑梯、打秋千,偶尔学点知识就是将数字和几个实物画线连接起来,从乱成一团的路线中帮助小动物找到回家的路……这种学习方式看起来还是在玩。我在跟儿子的老师聊天时提起中美两国学前班的差异,中国的学前班孩子要上课学认字学算术,而这里的学前班不教知识,孩子只是聚在一起玩。她告诉我说:“孩子玩是主动学习,上课是被动学习,主动学习才会开发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各种能力。孩子在玩中会感知这个世界的结构和事物规律,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她强调对于学龄前孩子,让他们尽情地玩就是对他们进行的最好的教育。

美国孩子不仅在学校里玩,回到家里还是疯玩。美国的父母们提供各种条件让孩子玩,他们会带孩子到大自然里爬山、野营、骑马、滑雪……让孩子们跟朋友玩,一起踢球、骑车、聚会、玩集体游戏……同时,父母也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自己跟自己玩,随心所欲地消磨时间。

美国人让孩子尽兴地玩,并没有降低整个社会的教育质量。他们出了全世界最多的诺贝尔奖得主,近代引领世界潮流的新技术、新发明绝大多数都出自美国人

之手。

因为他们的养育方式符合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成长,孩子的好奇心、创造性和自我意识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开发。

相比于美国的孩子,中国孩子玩耍的时间太少了,童年过得太苦了。关键是那些苦并没有让孩子得到益处不说,反而让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一直在被灌输知识,在强行记忆那些随处都可以查到的知识和事实,失去了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的机会,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这对于孩子的个性成长是毁灭性的。孩子们最后变成了没有独立意识、人云亦云,没有生活情趣,只会考试、不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低能儿。

很多父母也许不知道,童年失去的东西是以后再也弥补不了的。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的大脑发育具有阶段性。比如6岁之前是语言的敏感期,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没有得到足够的语言刺激,那么以后再怎么教他,他能够说的话也是很有限的。狼孩就是典型的一个例子,他十多岁回到人类社会,始终没有学会用语言与他人交流。

在3岁前,孩子需要接受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的刺激,平衡发展脑部功能。玩耍是全面提供这些刺激的最好方式,如果父母在这个阶段对孩

子进行早教,让孩子学习认字、识数甚至加减运算,会使孩子的一部分大脑得到过分的刺激,而另外一部分却得不到足够的刺激,这部分大脑会一直处于原始未开发的状态。3岁以后是孩子发展情商的时期,同时孩子的思考能力也要逐步建立起来。这个时候和同伴一起玩对于孩子更重要了,会奠定以后他适应社会、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基础。

中国父母早早就让孩子在各种特长班之间穿梭,觉得孩子玩就是浪费时间的概念,违背了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的规律,虽然暂时看来孩子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孩子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他们失去了全面开发智力的机会,失去了开发创造能力和想象力的机会,失去了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社会性和情商的机会。这些素质没有具体的指标可以验证,不像认识了多少个字,会不会做算术题可以用考试的方法检验出来,但是,它们却对于孩子的人格完整、智力完整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回国时,我曾问过一些高中生、大学生几个问题:“你们喜欢做什么?你们将来打算从事什么职业?”

他们的答案令人难以置信地几乎都一样:“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将来干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能挣钱就行。”

“要是挣到了钱,你想干什么?”

在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就很会带那些比她还小的孩子,并且让性格各异的一帮小家伙服服帖帖,是名副其实的孩子王!长大,她读了北师大的教育学博士。现在她是教育专家,是专业的咨询师!她是杨杰!

真妮,她在美国,却拥有着最多的国内粉丝!她说: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一生!她一点一滴在践行,并用最大的热诚把这践行的过程、体会和成果——分享给每一个为人父母者!

“有钱了就去玩。”“玩什么?”

有的孩子说:“玩游戏。”还有的孩子说:“什么好玩玩什么。”

这些从小没有尽兴玩过的孩子,长大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连想玩什么都说不清楚。

父母别用学习把孩子的每一分钟都给占据了,让他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玩玩吧。那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对孩子至关重要的教育。

10岁之前是平衡开发孩子大脑的关键时期,也是美好童年的关键所在,千万别让孩子把时间浪费在学习上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