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随笔

硝烟散去的地方散文随笔

本文已影响 1.57W人 

晚上,我登上湘西南方长城,登高远望,一户一户的灯光,闪亮着,多像300多年前南方长城哨台上的灯光,引起我的遐想。

硝烟散去的地方散文随笔

明朝统治者为了防止湘西苗民起义,巩固边疆,花去43000两白银,从万历四十三年开始修建,南起凤凰与贵州交界的亭子美,北到古丈县,全长190公里,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遥想,明洪武十四年之后的300多年中,湘西一直处于被征剿之中,小战不说,大战就有33次,平均七年就有一次战争。1795年湘西又暴发起义,清政府调集40万官兵征剿,同时在旧址上筑起一条新的防线。

我伫立在南方长城上,仿佛听到了战马的嘶鸣之声,火把照亮了天空,星星低垂,大山凄凉,,古乐吹奏着寒月,就连那高空的大雁飞过也感到无限的哀鸣。康熙四十二年八公山古城战场,腊尔山一带苗族抗击清军,清军围了十多天,断了解山上义民的粮食与水源,义民无一人投降,后与清军肉搏,伤亡几百人,最后8人与清军死搏,杀死清军20多人,8人也壮烈牺牲。腊尔山地区人民为了纪念他们,改山名为“八公山”。《凤凰厅志》说,清军惨杀苗民4000多人。一个民族压迫另外一个民族的战争是异常残酷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要维持一个政权,必要时往往以战争解决问题。

我的眼前是一个典型的苗寨,山秀水清,小溪穿镇而过,带来几分清爽,你会觉得溪水通过你的全身,产生一种韵味之美。小镇依山而建,一色的青板,显得那样的古朴。“千古兴亡多少事,不尽长江滚滚流”。

苗族的对歌台上有一座歌亭,是苗族相聚之地,与小镇构成一幅独特的图画。苗族的青年男女们三五成群,来到对歌台,用苗歌传达情感,传达对新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追求,对爱情的选择。这是当地苗族青年几百年来流传的一种风情。

苗族人的好客别有一番风情。我与同行者数人来到苗寨,苗民见我们来了,摆开拦门酒,唢呐声声,主人迎出,端出一碗自家酿制的包谷酒,对着我,唱出一首迎客歌。主人把酒杯慢慢地深情地递给我,举杯与我同饮,同行者也回唱一首,并回敬一杯,气氛顿时热闹起来。苗族的几个小孩拍手高兴呢。

眼前的苗寨,早已失去硝烟的气味,每逢农历三、八,村村寨寨的苗民相约而来,他们交易着自己的`土特产品,如:竹器、背篓、苗服、银饰、布匹、棕毛斗笠、方格头巾等。集市上,挨肩擦背,稠人广众,构成了一幅苗族的风俗画。

我的思绪沉浸在历史之中,重新回到南方长城。这“苗疆边墙”的形成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由于年代久远,已断墙残壁,那残毁的碉堡遗址,早已被野草吞没,南方长城已失去古时作用,目前的苗族,才是一座“南方长城”呢。南方长城的建设,是湘西民族史,建筑史,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汉族文化与苗族文化的交流融洽,构成了和谐社会大家庭,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