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思想思维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论文

本文已影响 4.59K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这种反映是以人的心理为中介的。一个人如果思维狭窄,深度不够,问题就会想不明白、想不透彻,表达时就会语序混乱、缺少条理、杂乱无章,就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就会真的出现“满纸荒唐言”,让老师批阅时,感到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不知所云,从而苦不堪言。

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论文

为减少这种现象,教师要不间断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下功夫,让学生能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本质,让学生通过大胆的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通过转换角度等方法,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思考问题。这样就不会使学生的写作仅限于我“本人”、我的学校、班级、家庭,而是能够把我、我的思想放置在社会这个大的背景中,自觉地把个人、家庭、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这样一来,说的话自会增多,选的材料自会广泛。

这就需要不断训练学生的纵向思维。纵向思维是指在一定结构范围内,按照有顺序的、可预测的程式化的方向进行的思维方式。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升级地去思考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抓住事物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布置学生写“我的爸爸”的作文,学生首先想到的材料就是“白发增多了,皱纹加深了,手粗如树皮”、“劳动一天中午连饭都顾不得吃”、“在风雨交加的夜晚背我上医院看病”,可当我问及“发为什么会白,皱纹为什么会深”、“为什么顾不上吃饭”时,学生就有些茫然了。

经过我的引导分析,学生明白了“发白、皱纹深”首先是年龄大、忧愁多的标志,很自然地舍去了这些材料,而逐渐抓住了爸妈让自己好好学习的愿望和行动,从而写出了凡人的爱心理想。材料真了,感情也就真了。学生不但学会了作文,而且真实地感受了父母之深恩。

同时还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是指从自己习惯思维或传统观念相反的方向、角度思考问题、引发问题,这是一种从已知发现未知的重要的思维方法,是作文出新意的有效手段。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运用这种思维。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一文时,大部分同学都写出了妈妈的“勤劳”、“无私爱我”、“能干”,这种思维是单一的正向思维,并无新意;只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启发下抓住了他认为妈妈厌烦之处的“唠叨”这一特点,揭示了妈妈的文化程度低、身份普通、嘴苦心甜、爱心无限。这种立意不仅思想性强,而且选材标新立异,不落窠臼,实属可贵。

古人这样立意的也不少:当别人都为花落而伤悲的时候,龚自珍却吟出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绝唱,使一个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傲然独立;唐朝诗人刘禹锡,在世人长吟“秋天”的“寂寥”歌时,他却不媚世俗地吟出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诗篇。这些都是成功运用逆向思维的典范。

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个问题,探求不同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作文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面对一个问题,通过联想,让思维自由驰骋,向四面八方展开、扩大、分散,贮存于脑海中的材料自会大量涌现出,由此还可以产生新的.形象。 朱自清的《春》篇末的三个比喻句,就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发展、成长着的春天:“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春天像就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这三个比喻句同喻“春天”,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壮”等三个不同的方面,丰富了春天的内涵,由具体的事物联想到整个春天的景象,思维发散开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春季学期伊始,我给学生布置了《觅春》的写作任务,主要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听后大呼:“我们这儿哪有春天?”我没有回答,只是要学生用一周的时间先观察、寻觅。我所在的学校地处河西走廊中段,其时春已过一半,却少见绿意。一周后,同学们谈的最多的觅春感受是“风大”、“沙尘多”、“树枝干黄”。当我问到人时,学生们的回答可就多了:“农民忙耕种,父母不闲着”,“老人出来晒太阳了”,“小孩子在放风筝”……话题竟是那样多。学生的情绪大大地被调动起来了,一篇篇展示人间春景的文章顺利完成了。

使学生养成纵横驰骋的思维习惯,让其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不吊死在一棵树上,不局限于眼见目睹之人事,扩大思维量,提高思维的变通性和流畅性,让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通过思维的大胆跃进,写出奇、新、美的文章,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技术手段。学生的思维灵活了,眼界自然会开阔,作文也就有了说头、写头,学生的创新思想也就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点燃了,创新的灵感自然会被诱发,学生自会写出富有新意的文章来。

写作离不开想象,想象也是发散思维,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思维如果发散不开来,就会拘泥于目前、受制于时空,文章就会呆板枯涩。成功的作品都有丰腴的想象,任何两个事物,不管表面上看起来有无联系,经过三次思维飞跃后,就能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就是“三飞跃原则”。通过这样的手段,把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用比喻的形式结合在一起,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如“思念”和“春草”,可作这样的联想:由“青草”想到“草”很顽强,由“顽强”想到“割不尽”,由“割不尽”想到“割不完”,想到思念也是“割不完”的,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比喻句:“我对母亲的思念,像春草割也割不完。”

只有思维活起来了,作文才能有血有肉,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如果能长期训练,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