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思想思维

基于生活化思维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论文

本文已影响 2.18W人 

摘要: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其主要目的在于育人,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促使其在未来的生活中具有社会责任感及道德观念,因此可以将初中的政治教学的本质看作为学生生活奠定基础的理念,为此以下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政治教学在实际中可以采用的模式。

基于生活化思维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论文

关键词:生活化思维;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

一、应用生活化思维进行政治教学的作用

初中的政治内容具有一定的思维性、抽象性,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难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再加上一些政治思想理论过于书面化使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因此造成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普遍不高的情况。而生活化思维可以将生活中的内容融入政治教学中,使学生可以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内容,并且在学习中接触到自己熟知的东西,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更愿意主动接触学习内容,从而提高政治教学效果。

二、应用生活化思维进行初中的政治教学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1.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实例

在初中阶段学生普遍已经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受年龄、思维、阅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在接触政治问题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知及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选取一些具有社会价值的事例来为学生解读政治课的内容,在政治教学中可以融入具有较强社会反响的事件。例如,武汉一名消防员抱着燃烧的煤气罐冲出火场的事件在短时间内就引起了数万名网友的讨论,使皇甫江武这名普通的消防员爆红网络,消防安全与人们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事件融入责任的教学中,使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理解责任的意义,并且意识到自身也肩负着社会责任。

2.在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

政治课程中一些内容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其在不同的时间段在学生生活中展现出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教师需要将时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可以理解政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避免盲目及过多应用时事内容,从而忽略了理论知识的教学。

3.在政治教学中融入爱国情怀

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生活中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而爱国情怀影响着人对自己的国家是否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这也决定了其是否会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因此在政治教学中需要将此项内容融入课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先从爱自己的家乡开始,将生活中的内容与政治进行联系,做到由小及大,使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如何爱国、怎样爱国。

4.在政治教学中融入兴趣

在实际中的政治这门课程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比如电视上播出的新闻、周围有趣的事件等,学生要善于把学过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且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挖掘其中有趣的话题,以便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政治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才会自发地去研究政治这门课程。

三、生活化思维在初中的政治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1.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

应用生活化思维进行教学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自由、平等的教学环境,从而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位置,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中心的情况,将学生从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什么的固定化模式中解脱出来,变为学生愿意去学习,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其政治学习的效果。

2.创造实践的机会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将政治知识贯彻到实际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加深学生对政治思想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共同进行社会公益活动,在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里开展对应的活动,像植树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植树等,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及社会理念,贯彻政治教学的目的。

3.创造讨论的机会

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一个人学习收获的内容是很片面的,而与其他的同学勤交流、多讨论,比如参加辩论赛、知识竞赛等,不但能让学生了解其他人的优点、思维模式,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然后加以改正,这样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有很大的帮助。

4.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政治教学中教师不要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措施,从而给教学带来辅助的效果。例如,在课堂上,课本的知识过于抽象,单凭教师的讲解不能完全使学生理解,这时候可以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将其转化为动感的形象让学生了解,使课堂变得高效率、高水平。生活化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政治价值及思想理念进行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以政治思想的角度去分析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可以深刻理解政治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人的思想体系本身就是从社会生活中衍生出来的产物,政治也不例外,因此将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模式融入政治授课中可以对学生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芹.基于生活化思维的初中的政治教学模式的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杨波.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改革进程解析与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