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社会感悟

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本文已影响 2.98W人 

随着x“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银行业风险控制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经济实体,其经营目标是社会效益与自身效益的统一,资金出现风险,就更谈不上什么效益了,只有在提高社会效益稳健经营的前提下,才能提高自身效益,才能实现信贷资金的双重支付和双重回流。本文就两个效益问题谈点浅见:

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问题的思考

一、价值规律决定了专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是自身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专业银行(含政策性银行)自身的效益是指其本身的经营成果,它主要反映在利润上,社会效益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的吸收、运用,支持企业用尽量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生产出尽量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并运用利率、汇兑、结算等手段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而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独立核算,其利润表现在贷款利息及其他收入与存款利息及其他支出的差额。利润大小直接影响职工奖金、福利。这就使得专业银行同一般企业一样,还具有追求切身经济效益的内在要求。专业银行是经营货币商品的特殊企业,它本身不创造价值,而它的利润从诸多企业成本核算中提取所得,它只有在借款单位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销路良好的情况下,才能按期收回贷款。反之,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滞销、积压,归还银行贷款就失去了资金来源,贷款就占用在产成品库存上了,企业处于困境,银行也难以盘活资金,更谈不上利息收入了,这样就形成了信贷资金只有支付而没有回流。在市场机制不健全,企业行为不正常的条件下,专业银行把利润作为唯一的经营目标,会加剧产业、产品结构的失调,使企业的投资饥饿与银行的盈利动机交织在一起,加剧了投资膨胀,使中央银行对信用规模和结构失去控制。所以说,社会效益是专业银行自身效益的前提,专业银行是社会资金活动的总枢纽,它与社会再生产息息相关,是国家实施经济管理,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杠杆,这就决定了专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社会效益,否则就不能发挥其职能作用,可见,专业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是统一的。

 二、银行企业化管理,影响着两个效益的关系

1、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与银行自身效益发生矛盾。帮助企业加强管理,可以减少企业不合理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归行率,企业可以少贷款,多办事。从银行自身效益来看,借款单位的资金周转快,占用资金就少,贷款也就相对减少,贷款的运用率低,利息收入也相对减少,站在银行的角度看,借款单位的社会效益提高了,而银行本身的利润下降了。

2、差别和浮动利率也影响着社会和银行自身效益。有关政策规定,差别利率是以较低的利率扶持急需发展的部门、行业、产品或经济落后地区,其结果是减少了高利率贷款指标,使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少,利润下降。在浮动利率执行上,也是对经营好的企业,实行优惠下浮利率。银行本身就是靠较好的效益吃饭的,所谓“食利者”。而这些能使银行获得可观利息收入的企业单位,银行又给予信贷上的“照顾”,使这些好的企业“锦上添花”,他们随时可以从银行得到大笔的低息贷款,也可转作他用,而银行坐收“渔利”,按期结息,对不景气的企业单位,银行反而给予上浮高利率贷款,还实行加罚、息制度,可谓“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脚”,这样不仅不能获得利息收入,有的资金投入还形成了新的“两呆”贷款。

3、抽紧银根对两个效益的影响。当中央银行紧缩银根控制规模的信息传导到专业银行时,往往一时还难以传导到企业,当中央银行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停止发放对专业银行的临时借款,扣收到期借款和资金市场有求无供的情况下,专业银行本应将制动力传导到企业中去,从企业收回到、逾期贷款来归还借款,当这种压力传导到企业时,反映甚微。因为经营亏损的企业,银行一般也停止了贷款,他们既然从银行得不到贷款,也就很少有存款,加之经营不景气,收回贷款难上加难,结果压力集中传导与银行利益息息相关的一类企业身上,停止和收回的只是一类企业的贷款,致使一类企业占用贷款比例下降,资金运用率低,造成银行收入减少,银根的结果,使银行自身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对下降,中央银行达到了控规的目的。

4、财务、信贷制度和法制的不健全,对两个效益的影响。银行自身经济效益存在相当大的虚假性,有的效益是年底在各种报表上“笔下生辉”编出来的,不是靠经营管理的“汗水”而获得的,有的企业更是如此,如有的企业实际库存大量原材料,产成品损失,待摊费用及资金水份,这些损失没有及时摊入成本,挤占了贷款,银行仍然睡在那里按时收息,逾期还可以收罚息。从表面上看,银行收入增加了,实际上银行吃了倒帐,这种倒帐在特定条件下,就被风险准备冲销了,银行和企业谁也没有责任了,而吃亏的还是国家银行。现在贷款管理实行终身责任追究制,但落实起来也是“纸上谈兵”,很难执行,数额巨大的就是追究责任也是“望尘莫及”,实质上,银行大笔贷款只换来了几个利息收入,借款单位效益好了,而银行是名盈实亏,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5、政策性银行近年来全面实行了商业化经营,基本实现了全面盈利,而政策性银行工资费用都是中央财政逐级核拨,由于业务发展了,基层支行的管理费用增加了,而拨付的费用难以维秩机构正常运转,业务发展与费用拨付不相适应,基层行效益再好,也不能利润留成,还是分配上的“大锅饭”,经营业绩是基层创造的,而得不到正常的回报,严重影响了银行自身效益完成,从而影响了社会效益的扩大,从心灵上影响了银行发展后劲。

三、怎样使两个效益达到协调统一

1、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体系。现行利率存在着差别小、不协调、管得死、利差低等。要使银行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改革利率体系。一是适当提高利率总体水平;二是存、贷款要有一个合理的利差,高了影响企业,低了影响银行;三是政企分开,属于行政、民政型的投资严格区分,不代任何单位发放亏本的贷款补贴资金;四是按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实行差别利率;五是根据银根的松紧度,实行浮动利率,优惠利率向不景气的企业倾斜,向好的企业控制;六是走出市场,逐步取消上存和下贷资金,真正体现自主经营。

2、对高利存款和低利贷款应进行补贴。国家确定的低利贷款,首先应由财政部门拨付到各专业银行,在有保证利息收入的前提下,由财政、银行双线下达贷款指标,才能办理中央银行确定的低息贷款。专业银行首先应在上缴的利润中冲减一部分下来,作为低息贷款补亏准备金,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企业化经营、自主经营;才能解决专业银行发挥调控作用与自身效益的矛盾。

3、非经营性收入应上交。一是对逾期贷款的加收罚息(逾期、积压物资、挤占挪用)的收入,上交上级行。因为这部分收入是不合理资金运用创造的,也是信贷人员失职的结果,如果这些收入留在基层,不能促进他们加强企业管理。

4、对大企业银行要派驻信贷员。深入企业的生产过程和销售过程,帮助企业搞好产、供、调、销的资金管理,这样知己知彼,企业、银行的效益才能提高,达到协调。

5、政策性银行要改善费用拨补机制。费用拨补要与自身效益真正挂起钩来,解决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做法,他行经验可以借鉴,不能完全照搬,创新自己的经营管理机制,从真正意义上打破“大锅饭”。建立利润留成制度,以改善基层行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员工提高自身效益意识,才能使员工投入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去,真正实现自身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