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人生感悟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感悟集锦

本文已影响 1.92W人 

先秦诸子的很多经典语录都会让我们有很深的感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先秦诸子语录名句,仅供大家参考!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感悟集锦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热门版】

《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学·经一章》)

《中庸》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第二十章》)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 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中庸·第二十章》)

《荀子》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荀子·天论》)

《老子》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第二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同上)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第二十二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④,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精选版】

《孟子》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wu4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u1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公孙丑上》)

《礼记》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礼记·礼运》)

《墨子》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兼爱上》)

《管子》

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故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则上位危矣。故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故知予之为取者,政之宝也。(《管子·牧民》)

  先秦诸子语录名句【经典版】

《孙子》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可與之死,可與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孙子·计篇》)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闉,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于天下,故兵不頓,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孙子·谋攻》)

《论语》,儒家学说经典,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徒子徒孙)记录编纂而成。孔子,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代表人物。《论语》,书名,按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也就是说,“论语”的“论”字有经纶世务圆转如轮(体系严密)的意思,而“语”字则指一种语录文体,这种文体经过口耳相传集体创作而最后定稿。《论语》的“圆转如轮”,正是“轴心时代”思想体系的形象表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

孔子说,学而不思就会越学越糊涂,思而不学就会陷于胡思乱想而导致危险。(罔wang3,教材曰蒙蔽,欺骗。然《辞海》意不同,其第八项解释曰:通"惘",迷惑貌。并以《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为例。朱熹集注亦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殆dai4,危险,不安。)

孔子说,仲由,我告诉你什么是“知”——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这就是知。(由,仲由,即子路。女通汝。)

孔子说:“三人同行,必定有我可以学习效法的人!选择其中好的,来跟他学习,对于不好的,如果我也有就改之。”这不仅是一个概率问题,还是一种象征。朱熹《四书集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

这三则语录看似都是在讲学习,其实讲的都是人的道德修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做人功夫。《大学》(儒家经典之一,P2)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所以学习知识是道德修养的基础,如果不学习,连做人都会“罔”,都会“殆”,还谈得上什么治国平天下呢。所以教材把包括孔子这几则语录在内的《先秦诸子语录》都编辑到“品格·胸怀”这一个大单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就必须要学习,而人的`学习和修养是永无止境的(“轴心时代”思想的精髓就是认识到人还要有终极追求),这不能不令人发生一种紧迫感,所以孔子来到川上(川,有的资料说是泗水,在今山东中部,当年孔子经常活动的范围),总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补充: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孔子说:富与贵(发财和做官)是人人所希求的,但是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手段取得,那就决不接受。贫穷与卑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是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手段来摆脱,那么就宁可不摆脱。君子失掉仁,还算什么君子?君子一刻也离不开仁,匆忙急促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这样。(这段话开头一句的意思后世概括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孔子说:志士仁人,不会为了求生而妨害仁,只有牺牲生命以成全仁。(这个意思在后世被概括成一个成语:杀身成仁。)

孔子说:吃着简单的饭食,喝着清水,曲臂而枕,也是乐在其中。那种不是用仁义换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说就象过眼浮云那样毫无价值。(他还用这个标准要求学生,如:"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这个意思在后世被概括成了一个成语:安贫乐道。)

举例。孔子周游列国,无论是陈蔡断粮也好,惶惶如丧家之犬也好,始终不改其道。也许在平常时间遵循礼,说话做事有礼有节,彬彬有礼,这并不算难,但是要在匆忙之间,危急之间也不偏离礼,就不容易了。孔子的弟子子路,做卫大夫孔悝kui1的家臣,为救护主人,在与人搏杀中被击落帽子,于是子路一边系帽带,一边说"君子死,冠不免!"从容战死。

正因如此,所以孔子又用了诗意的语言说——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什么是“仁”,教材说仁就是爱,这个解释过于简单,孔子确实说过“仁者爱人”,但是爱人只是仁的外在表现,仁还应该有内在的更为深刻的含义。在“前轴心时代”,通过从神本向人本的转变,统治者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人间秩序,于是有周公制礼作乐,制订了一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但是这一套外在的礼乐制度并不能长久地维护人间秩序,不久就出现了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局面。正是这种历史现象,促使孔子等人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看到在现实的社会之上还有一个精神的领域,人们除了追求现实的利益之外还应该有精神上的终极追求,这样才能造成一种长远稳固的社会秩序(“轴心时代”理论称此为“内向超越”)。对于这种精神上的长远终极的内心追求,孔子用一个字“仁”来表述,并用这个“仁”改造了“礼”的范畴。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不但把“仁”作为“复礼”的手段,而且把“仁”直接作为了“复礼”的目的(所以《论语》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