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成长视窗

王小佳:痴迷旧物,更爱“往事”

本文已影响 2.19W人 

别人觉得该扔掉的东西她都觉得有意思,她说其实自己是个快乐的病人,有“旧货囤积症”。
  
  ·“这就像原来我家的样子”·
  
  掉漆的橱柜上,是一台12英寸的老式黑白电视机,旁边搁着蓝色油漆的华生电扇,另一边是蝴蝶牌缝纫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能看到的搪瓷脸盆、热水瓶。墙上贴满了老上海的明星画报,一盘盘的磁带叠放在收音机的旁边。
  
  一扇石库门房子的木门板前,永久牌自行车斜靠在砖墙上,旁边静静地放着一部儿童三轮车,还有上个世纪才能看到的铁皮玩具、积木、塑料娃娃散落一地……走在几平方米的空间,好像穿越了时空,回到上海人小时候的家里、里弄里。
  
  走入临潼路110号大院里的“上海往事1937”微型民俗博物馆,从民国初期、二战时期、解放初期再到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初期,近百年的市民生活就被一块块地浓缩在了这200平方米的空间中。
  
  身为80后馆主,王小佳说,她就是想要表现出老上海普通人家的景象。“很多人来参观,第一感受就是:‘这不就是我们家原来的那个样子吗?’”她最想听到这样的话。
  
  ·工地的“淘宝”计划·
  
  这些零零碎碎的东西都是王小佳一手搜集来的。她是个在石库门长大的上海女孩,对老上海有种莫名的情结。或许和学艺术有关,或许和造型师的职业有关,从大学起,她就喜欢“搜刮”东西——小到吹风机、锡汤婆子,大到奶奶留给她的钢琴。开始是从亲戚朋友处讨要,后来就是在外面搜集,搞得大家都很不理解她,一个小姑娘哪能喜欢“捡破烂”。
  
  最疯狂的是她到拆迁工地上去等“货”。每当老城区拆迁的时候,就是她疯狂收货的时候。工人都搞不懂,为啥这个清秀纤弱的姑娘会到工地上来“淘宝”。看到拆迁工人拿起铁锤敲砸时,她会说:“停下,不许动!”就这样,几十扇近百年的老木门保留了下来……
  
  如今,她的仓库里摆放了几千件藏品。每件藏品都有背后的故事,这是她越来越沉迷于此的原因。“时光过去了,这些老旧的物品却能默默讲述那些过去的故事。”
  
  在展馆一角,暗红色的旧钱箱被用作矮柜,上面放着油漆斑驳的1936年产的灰色HermesBaby打字机。“它原来的主人是生活在犹太难民聚集区的一位犹太记者,战争结束回国时,他把这台打字机连同两个皮箱留给了房东。在房东的后人那儿看见这件宝贝后,我告诉人家为了办博物馆,想买下它,对方爽快地连同皮箱一起出让给我。”王小佳说,打字机展角的对面“victoryBar”的招牌上灯光闪烁,这是王小佳根据老照片还原的上世纪30年代的犹太酒吧的橱窗。
  
  在上世纪40年代主题展区中,那套生锈的美国剃须刀是一位老先生的父辈在抗战时用食物和美国大兵换的。和物主见面的时候,从看到物件到决定购买,王小佳只花了10分钟,但听老先生讲这套剃须刀的来历,她安安静静地坐了两个小时。
  
  ·看到他人的人生故事·
  
  8年前,王小佳租了虹口的这个地方,把自己的收藏拿出来,布置成一个个老上海的旧景。在做造型师的同时,她每天下午都会守在这里,接待一些慕名而来的游客。每天碰到的各种各样的人,让她看到了不同的人生。
  
  一次周六公众开放日,一位老太太看到石库门布景前的一套藤编旅行箱,突然泣不成声。这套藤箱是上世纪初中国留学生流行的旅行箱。老太太1929年出生于上海,1931年和父母东渡日本,临走时所有家当都收于这样一套旅行箱中。看到它,她就想起了和父母一起在异乡的辗转生活。
  
  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展区中,一套《1978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复习大纲》已经泛黄,上面架着一副大圆框的旧式眼镜。一位老总曾在这里久久不愿离去,他正是那一届的高考生,这场考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让博物馆讲述每个凡人的故事,这是王小佳的愿望。博物馆能吸引很多80后、90后,这让她更高兴。
  
  每隔一段时间,王小佳也会重新布景,每一次,从构思主题到在仓库中寻找合适的展品都要花上半年多的时间,她却乐此不疲。“很累,我做这个到现在已经快10年了,但仍觉得很有意思。”她说,每天都能听人讲故事,怎会觉得没意思?

王小佳:痴迷旧物,更爱“往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