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成长视窗

自欺欺人

本文已影响 2.53W人 

眢(yuān)本义是“井枯无水”。井本应有水,现在却无水,但仍称之为“井”,这样的井就叫眢井。它们不但没有井之用途,反而可能成为一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一口井如此,如果某个概念乃至某种理论学说,其性质也如同眢井,这个概念或理论学说就可称为眢论。就笔者目力所及,汉语中眢论这一用法,最早的使用者是钱钟书先生(《管锥编》中数处用眢论一词)。
  
  眢论主要表现为一种语言形式,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语言陷阱。它是一种无用的装饰、有害的粉饰,也是一种骗人的诱饵。要理解眢论,其实《庄子》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养了几只猴子,要给它们橡树果吃,一开始说:“早晨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猴皆怒。于是改口说:“早晨给四个,晚上给三个。”结果众猴大喜。有人看了可能会说,这群猴子真蠢!其实《庄子》要说的是:蠢的岂止是猴子?我们人类不也时常陷入这种语言陷阱而不自知吗?
  
  不知怎么回事,十三这个数字在一些人眼里成了“不吉利数字”,于是有些楼房的十三层竟然没人买,看看一些楼盘,最后剩下的楼层往往是第十三层,开发商最后只能以低价卖出。于是一些“聪明”的开发商想出一个办法,十二层后,直接就标十四层,十三层楼竟然被“越”了过去。人们住着这样的楼房似乎就心安理得、大吉大利了。再比如说,近来网络上忽然大肆炒作起所謂“新一线城市”的概念。至于有多少个“新一线”,哪些城市成为“新一线”,不同的版本也是说法各异,但并不妨碍有人大肆炒作这个概念。其实想一想,所谓“新一线”与以前说的“二线”有什么区别吗?
  
  别以为这类把戏只有房地产开发商们在干,被视为“精英荟萃”的教育界,其实也常弄这类把戏。比如说,各种名目的大学排名,按照某套排名体系,某高校排在了十几名,而换另一套排名体系,又排在了第五位。又如以前所谓“985”“211”之类说法,现在变成了“双一流”,而从前的“985”“211”,似乎也没有寿终正寝,在民间被固化了,成为所谓衡量一所大学“值不值得上”的重要标准。有些用人单位更是“非985、211高校毕业生不用”,这种荒唐的用人标准真是让人无语。聪明的大学就这么办:大家不是都想上“985”高校吗?好,合并!把以前该地区的好几所学校一概合并到一所“巨无霸”大学里,于是,大家皆大欢喜地进入“名牌”大学了,而那所“巨无霸”大学,因为各种指标(比如学生人数、教职工人数、发表成果数量等)都很高,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名校”。这种趋势现在也正向中小学蔓延,有朝一日,我们的后代恐怕都是“名校”毕业的!
  
  眢论本来就是个自欺欺人的陷阱,而很多人,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却心甘情愿掉进这个被编造出来的语言陷阱里。“名牌”种种,很多属于此类。想一想庄子那个寓言,不得不说:人类其实也没有比猴子聪明多少吧?

自欺欺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