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成长视窗

80后独生父母的艰难成长

本文已影响 9.82K人 

独生父母,即独生子女成长为父母。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到8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一代,已相继进入而立之年,他们正式从孩子变成父母,从“小皇帝”成长为“监护人”。未来10年,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由第一代独生父母养育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家庭将超过1000万个。
  
  有人担心,80后独生父母自己还是垮掉的、自私的、没有责任的一代,如何教育他们的下一代;也有人充满期待,因为他们是更重教育、更重自我、更具公民精神的一代。
  
  宠辱之下,80后独生父母冷暖自知。
  
  我要给他最好的
  
  伴随着改革开放,80后独生子女的童年尽管衣食无忧,但大多也刚够温饱,或略有丰余,可到他们做父母的今天,已完全不同了。
  
  汪琳,1981年的独生女,成长于湖北省某三线城市,小时候的玩具是自制的沙包、跳青蛙、泡泡胶,学校门口有5分钱一份酸梅粉、炸米条、搅糖。她只有两个布娃娃,坏了也舍不得扔。工人父母的家里干净而节俭,很少有零食,她偶尔会偷吃罐子里的冰糖。爸爸自制了棋谱,教她下象棋——父母并非不重视教育,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全靠长辈口传身授。
  
  如今,汪琳自己做了妈妈。与自己仍清晰记得的童年相比,她感慨女儿成长条件之优越。吃的是送到家门口的有机蔬菜,奶粉全是海淘,玩具书本堆成了小山。婴儿时每月单尿不湿,就要花掉1000多块钱。最近女儿最新看上的一个“玩具”是自制冰淇淋机!
  
  对女儿的要求,汪琳尽量满足。或多或少,这也是她自己的心理补偿。汪琳印象最深的是,小学一年级时,同学请她吃了一颗大白兔奶糖,她一直想再吃第二颗,但懂事的她不会主动向父母要求。长大后,她每天都会给自己买点心、饼干、蛋糕,直到女儿出生之前,“我知道自己没有这么喜欢零食,但就是要吃。这是因为我小时候的口欲没有得到满足”。汪琳分析说。现在,她会给女儿买巧克力、薯片。
  
  家在上海的朱媛是两个孩子的母亲。2009年生了老大Coco后,她就全职在家带孩子,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Coco一岁起,就上早教中心。每天9时—下午3时,上顶尖的国际双语幼儿园;此外,周一画画,周二思维课,周三音乐,周四芭蕾,周五游泳,钢琴、合唱也在计划中。朱媛希望,将女儿培养成为“上流社会的淑女”。
  
  可能是自己吃过苦头,许多家长并不会给孩子灌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道理。必要的吃苦教育是可以的,未必大富大贵,但孩子要“富养”(尤其是女孩子)。80后独生父母决不吝于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明显
  
  “我的小孙女就像这个家的小主人似的,歪着头,面对着外孙子,用小手指着我,大声介绍说:‘这是我的爷爷!’然后,又用小手指着她奶奶,‘这是我的奶奶’!她特别加重了‘我的’两个字,意思是向她的小表弟郑重声明,这爷爷、奶奶是‘我的’,不是你的,跟你没有关系,你可甭想把我的爷爷、奶奶抢了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忠心,在博客里记录了发生在家中的这桩家庭趣事。
  
  这事引起他的担忧。他自己有一儿一女,小时候从不这样争来争去。孙女一个人在家时,也不这样说。只等到孙女、外孙两个独生子女到了一起,才反映出独生子女“独占”“独霸”“独享”的典型心理特征。他担心“如果不纠正过来,将来怎么融入社会群体?”
  
  作为家里绝无仅有、不可多得、独一无二的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向来以“依赖、任性、娇惯、自我中心、脾气大”为人诟病。换一种视角,这也说明独生子女更注重自我、愿意表达,捍卫个人利益。
  
  2005年,包蕾萍研究员对上海市1828个学龄前儿童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36个指标中只有5个指标,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存在显著差异。第一条就是,“相比较非独生父母,独生父母个人取向更为明显。例如,当事业与生育孩子发生矛盾时,近1/5的独生父母表示会考虑暂时不要孩子。”
  
  上海思南路幼儿园教师施慧法告诉记者,她的班上,有一位小孩子喜欢吃虾。有意思的是,如果是爸爸妈妈烧虾,就会按照人头数平分,一人几个,大家都吃;如果是爷爷奶奶烧,就会说自己不喜欢吃,或是吃过了,只看着孩子吃。她觉得这是因为,“80后父母也是被宠大的一代,讲究‘你有我也有’,而不会像祖辈那样牺牲。”
  
  但她同时发现,80后独生父母只会“共享”,却不会“分享”。让孩子带一大包糖到班上分给同学吃,每个家长都愿意;但是,如果东西只有一样了,比如动手工具只有一套,或者两个孩子都想看同一本书,这就涉及到先后顺序,谁先谁后?父母和孩子就都不乐意了——他们都希望自己是独有的那一份儿,都不希望落于人后。
  
  更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
  
  “70年代,来接孩子的家长一般会问老师,‘孩子今天乖吗?’现在不一样了,家长会问孩子,‘你今天开心吗?’‘你今天学了什么?’”郭宗莉曾是上海一所创办于1956年的示范性幼儿园园长。在她印象中,在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上,80后独生父母明显优于其他年代的父母。
  
  张文也是如此。当听到女儿在幼儿园受委屈,毕业于北京某知名高校的张文都会想起自己的童年经历。那时候,不管什么原因被老师告状,她的父母都会责怪孩子不听话,甚少倾听她的辩解。
  
  她还记得自己小时候沉浸在书山题海中的无奈,青春记忆几乎一片空白。因此,“我绝不让我的孩子深受学习之苦。”她甚至认为,将来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一些离经叛道的事情,包括早恋,只要不出格就行,那样的青春至少不乏味。
  
  汪琳甚至鼓励孩子表达攻击的意愿。她说,自己小时候比较怂,经常被人抢东西,但父母只要她好好学习,不关注她的情绪,决不允许她表达,打架的欲望因此被压抑了。她发现女儿也有类似的情况:被别家小孩子抢了东西,女儿不敢还手,自己默默走开;可在和汪琳玩游戏时,女儿可能会撞她、打她。在汪琳看来,这是女儿被压抑情绪的释放。于是她告诉女儿,“如果有小朋友打你的话,首先可以大声告诉他,不能打人,打人不是好孩子。如果他还不听的话,你就可以揍他了。”
  
  她还在家里教孩子怎么“打人”,怎样保护自己又不伤到别人。她同时嘱咐,如果对方比你小,就不要再打,把东西拿回来就可以了。
  
  “如果她自己都不能保护自己、表达自己意见,那别人肯定会欺负她的。”汪琳说。她觉得,“小时候会有一些在大人看来不是很合理的想法和欲望,如果压抑下来,长大后可能会以极端的方式表达。”
  
  “80后”父母们普遍比他们的父辈更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自然源于他们更重视自身的心理感受。一部分原因是,得益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更大的可能则是他们成长经历。在“80后”的成长历程中,升学、考试、毕业、找工作、结婚、生子是永恒的主题,按部就班,甚少出错。

80后独生父母的艰难成长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