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林杂志人与社会

远离中国的冒险

本文已影响 2.25W人 

没有了“中国制造”,美国人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3个孩子的母亲莎拉·邦吉奥妮(SaraBongiorni),决定用他们一家子的亲身实验回答这个问题。
  
  实验的想法来得非常突然。一年圣诞过后,正在清理节日垃圾的莎拉发现,“中国制造”几个字不断出现。她立即动手做了个节日用品分类,结果是:中国的,25件;世界的,14件。莎拉猛然意识到,圣诞节已经变成一个中国制造的节日。
  
  她站在电视机前巡视自己的家。门边的网球鞋,圣诞树上的彩灯,彩灯照亮的布娃娃,全都来自那个遥远的国度。“中国已经占领了我的家,”莎拉感慨,“也许是时候试试把它赶出去了。”她决定在家里开始一年“没有中国”的实验——除了已有的,不再购买印有“中国制造”的塑料、金属、木头及一切。
  
  一开始实践这个一年计划,“小烦恼”便接连不断地出现。莎拉先下狠心给4岁儿子买了70块的意大利网球鞋,又花60块给小女儿买了田纳西出品的儿童鞋。“感觉自己在做蠢事,”莎拉说,因为货架上有许多10美元左右的中国童鞋可供选择。
  
  丈夫生日,她跑了好几家杂货店买非中国制造的蜡烛。垃圾柜坏了半年,由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只好坚持着不拿去修。因为没有买中国制造的老鼠夹,那年他们用牛奶桶做了古老的捕鼠器,抓了4只老鼠。
  
  夏天到了,丈夫只好去丈母娘的杂货间里找旧人字拖。随后,他们又度过了没有电视也没有果汁刨冰的漫长夏天。可怕的事还很多,咖啡机坏了没得换,因为市面上的咖啡机都是中国的;捣碎机不能修,因为刀片产自中国;做木工的丈夫甚至没法干活了,因为缺少很多必要工具。
  
  终于,4岁的小儿子起义了,发动了“支持中国制造”的抗争。因为他收到的生日礼物里只有一个丹麦积木符合条件,而他已经玩腻了。到了万圣节,小儿子终于忍不住了,他看中了一个会发光的南瓜玩具,正是来自中国。
  
  “没有中国的日子已经太久了,”小儿子抗议。莎拉最终只好同意儿子拿着零用钱去买了那个南瓜,她只能坚持自己不碰“中国”了。
  
  又到圣诞节,丈夫开始为去哪找一个非中国制造的礼物伤脑筋了。他想自己给孩子们缝一个睡袋,结果发现还得去找非中国的针和线。莎拉也有烦恼,她给女儿买了手掌大的德国娃娃,花了20美元,而女儿并不喜欢这个娃娃。“小孩子品味有限,”莎拉笑道,“他们喜欢又大又吵的玩具,不幸的是,中国制造就符合这个要求。”
  
  一年的实验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儿子对莎拉说,他非常高兴“中国季节”又要来了,“等我们又可以买中国东西的时候,别停下来!”
  
  莎拉曾是商业记者,常常阅读美国商务部的数据,看到中美之间数以亿计的贸易往来。那时候,她没有理解这些数字的力量。“你会认为中国当然不会控制我们的一切,但是等你到杂货店里翻翻标签,我保证你不会再这么想。”
  
  一年后,她知道没法将这个实验继续下去了。“我有时也会想到流失海外的工作或者人权问题,可是在家里,价格战胜了价值。”
  
  “美国人总以为自己很爱国,可是他们应该先去看看车上贴的国旗磁铁是哪里生产的。”
  
  莎拉把这一年的经历写成一本书,名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一个家庭在全球经济中真实的冒险》。在书里,她总结,“没有‘中国制造’颠覆了我们的生活。”
  
  “我们还是可以试着不依靠中国活下去,但这正在一天天变得更难、更贵,”莎拉说,“再过10年,也许我就根本没勇气做这个实验了。”

远离中国的冒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