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成长

挫败不是结局,是下一程的起点

本文已影响 2.78W人 

1
  
  小时候的我,很怕考试。
  
  考试本身倒没什么可怕的,无非是几张纸,上面印着几道题,写写算算就结束了。可这几张纸上承载的东西,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考得好,自然好;考得不好,则意味着失败。而“失败”這两个字,像黑洞,像深渊,里面塞满了“你不好”“你不行”,甚至“你有罪”的负面评价。
  
  一想起这些,我的心理防线就会全面崩溃,最终发展为生理表现,导致我每次临考时,都要去医院输液。
  
  父母心疼,不止一次开导我:“放宽心,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嘛。”他们不开导还好,一开导,我就想到如此折磨人的事居然“还有下次”,就更加痛不欲生。
  
  是的,那时的我,最盼望的事,便是有一次“终极大考”,考完这次,以后再也不用考试。最好还能把优异的成绩印在脑门上,后面加一段类似“盖棺论定”的评语:该生经“终极大考”鉴定,很聪明、很行、很优秀,而且会一直这么优秀下去,今后谁也不要再考他!
  
  然而一切都是幻想,幻想过后,我又进医院了。
  
  2
  
  那天输液时,旁边的病床上躺着一个妈妈,她的丈夫跟不满两岁的孩子陪在她身边。看样子小孩还没学会走路,走两步摔一跤,在妈妈的鼓励下,爬起来,再走再摔。看他摔倒后也不哭闹,只是将寻求指导的目光投向身边的人,呆呆的样子很可爱,我和母亲都笑了。
  
  母亲对我说:“你小时候也是这样学走路的,磕磕绊绊,但从没哭过。因为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成败的概念。无非是这次没走好,站起来再试试其他的走法罢了。”
  
  我若有所思。母亲转而问道:“我们来猜猜,如果这个孩子某一次走得不错,便像你希望的那样,得到一个终极评价——这个小孩走得很棒,以后不用再走了。那后来将会怎样?”
  
  我脱口而出:“那他可能一辈子都学不会走路。”
  
  母亲接下来说了一番让我受用一生的话:“人从出生到长大,其实会遇到无数次考试。然而考试并不是对过去的评定,而是对未来的指导。这次筷子没用对,下次你就知道不能这样用筷子了。这次在这里摔了跤,下次路过时,你就会告诉自己小心点或绕开它去走另一条路。人都是这么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但如果你拒绝失败,你同时也就拒绝了环境给你的反馈。没有反馈的人生,终将一事无成。”
  
  3
  
  后来,我在一次次的失败中学习,在一次次的反馈中矫正,历经无数次考试,读了大学,念了研究生,才知道母亲所讲的正是“成长型思维”。
  
  所谓成长型思维,就是把自己看作一条流动的河流,相信人的能力绝非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提高的。提高能力的方式,正是通过不断经历检测,查找可提高的点,接受环境给你的一次次反馈,奔流向前。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在意的是反馈,对外界的议论和评价并不挂怀,因为议论和评价谈论的都是过往,只有反馈指引着你的未来。
  
  与成长型思维相反的,是“僵固型思维”。拥有僵固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证明自己可能不行”的风险,因而回避挑战;而秉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挑战看作提高能力的机会,进而迎接和拥抱挑战。
  
  在这个世界上有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玩家的宗旨是赢得胜利;而另一种叫“无限游戏”,里面可能也蕴藏着一次次小规模的有限游戏。参与无限游戏的玩家,全程的宗旨只有一个:活下去,更好地活下去。
  
  人生就是这样一场无限游戏。
  
  只有在有限游戏中,才存在谁胜利、谁失败的说法。而在无限游戏中,没有一蹴而就的胜利,更没有绝对静止的失败,不存在永恒的巅峰,更不存在爬不出来的深渊。漫漫长路上,有的只是一次次的提示、一次次的学习、一次次的反馈,以及认真接受反馈后继续前行的你。
  
  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一次战败后发表全国演讲时所说的一句话:“我们这次的确失败了,但这次失败之中,蕴含着一种胜利。”
  
  也正如法国哲学家阿尔贝·加缪那句广为传诵的名言:“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挫败不是结局,是下一程的起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