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成长

教育不是发泄

本文已影响 1.4K人 

学会因材施教,你即可为师
  
  安徽的邓女士和公婆住在一起,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婆媳之间发生分歧。前几天,6岁的儿子调皮捣蛋,邓女士苦口婆心讲道理,小家伙并不买账,邓女士一气之下把儿子揍了一顿。婆婆见孙子挨打,心疼得不行,把孙子抢过来对着邓女士一阵唠叨,结果奶奶的护短又助长了儿子的胡闹。听着婆婆的絮叨,看着儿子恨恨的眼神,绝望崩溃的邓女士情绪失控,拿起旁边桌上的水果刀,狠狠地捅向自己,这一捅就是7刀,把儿子和婆婆都吓坏了。邓女士这一举动,象征着无数中国妈妈与家庭、孩子之间的矛盾,有些人因为无法理性面对和处理这些矛盾,就很容易做出一些过激行为,引发不堪承受的后果。
  
  2018年,江苏一名8岁的男孩弄丢了妈妈的手机,妈妈在寻找手机的过程中打了儿子2个耳光。之后她开始检查儿子的作业,发现儿子作业未完成,更加生气,用木棍打儿子的手,并责令儿子当晚必须把作业全部做完。但儿子产生了反抗情绪,迟迟不肯做作业。这位妈妈更加愤怒,用木棍对着儿子的屁股和手不断殴打,过程中,她又发现儿子文具保管不好,又用缝衣针对着孩子的腿戳了数十下……不久,家人发现男孩昏迷在床上。
  
  生活中,经常打骂孩子的父母总是强调这样一句话,以证明自己打骂孩子的合理性:“我也不想骂不想打呀,但是一次次说都没用,谁还能忍住不发火?”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的时候,看上去是在教育孩子,实质上往往是在发泄情绪,这样的教育不仅起不到教育作用,而且轻则破坏家庭和谐,重则引发恶果。
  
  教育孩子,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情绪,如果“一次次说都没用”就是“发火”的理由,那稍有不满就捶胸咆哮的大猩猩岂不成了人类榜样?温文尔雅的孔子又怎么能成为儒学圣师呢?
  
  没错,人做任何事都一定有理由,打骂孩子也一定有理由,但很多父母都忘记了:第一,孩子一次次都不听,但是在打骂之下,孩子听了吗?第二,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教育,世界上就沒有一个孩子是“父母说一次就记住的”,为人父母,只能一次次地强调,一次次地教育,直到孩子长大,父母没了发言权为止。
  
  连在阳台上养一盆绿植,都需要隔三差五地浇水才行,你凭什么指望你对孩子的教育是一劳永逸的,你说一次孩子就要完全记住并且身体力行?只要能从态度上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面对孩子“一次次说都不听”的时候,或许就能心平气和了。
  
  打骂孩子的事情之所以屡屡发生,或许和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有部电影叫《刮痧》,生活在美国的中国籍男子许大同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后来他那5岁的儿子中暑了,许大同就用中国的传统方式给儿子刮痧袪暑,孩子因为疼痛而发生的“喊叫”引来了邻居们的阻止,结果孩子背上的“痧痕”又成了邻居们指控许大同虐待孩子的证据,邻居们把许大同推向了法庭,在一系列的证人证词下,许大同百口莫辩,法官也当庭宣布剥夺许大同的监护权,搬离家庭,不准与儿子见面。我们不讨论中美文化到底谁对谁错,但从客观上来说,我们在看待别人夫妻吵架总觉得那是人家的家务事,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又怎么好干涉呢?我们听到邻居打骂孩子也总是觉得“那是人家打骂自己的孩子”,管天管地谁还能管到人家的家里去?所以往往到最后出了大事,等媒体来采访的时候才会说“这户人家经常打孩子”,但是在出事之前,谁也不会想到去劝解一下,谁也不会想到打个电话报警。
  
  如果每个人都像许大同的邻居那样,有那种多管闲事的精神,我相信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不太会情绪失控了吧!  

教育不是发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