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视野

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

本文已影响 2.72W人 

刚到美国时,并没想在公共图书馆扎根,以为过不了多久,自己就会跳槽。未料,两三年后,我已死心塌地要为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鞠躬尽瘁了。
  
  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估计,全美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大大小小共有九千二百多个。我供职的这一个,是新泽西州南布镇公共图书馆,属于最草根的那一类。
  
  不止是“图书之馆”
  
  相对于“图书之馆”的概念,十余年来,公共图书馆已经基本完成了从编目、检索到出纳的全部电脑化、网络化,图书馆内所藏的,已经远远不止是图书,更大范围的信息来源还包括联网的资料库。以往的图书馆里满目书架,因为图书怕晒,屋里黑洞洞的;现在的图书馆则变得房间亮堂堂、设备亮闪闪了。大部头的百科全书和各种参考书越来越少,电脑越来越多,而且每一台都通过网络与其他很多图书馆的查询系统和专业资料库连通一所以美国没人开网吧,到图书馆上网,全是免费的。
  
  我们图书馆的藏书量保持在十几万册左右,新书的上架和旧书的下架是不断的流程。和大学图书馆不同,我们购进的书刊大多比较通俗、实用、畅销,学术书籍极少。常见的实用型书籍有电脑教材、心理学、人际关系学、法律常识、语言教材、家居的美化和装修、各国食谱、健康与保健、世界各地旅游手册,甚至电话簿,全国各州各城市的地图册,乃至汽车价格大全。
  
  居民有任何信息方面的需求,都先奔图书馆。每一个专业图书馆员必须熟知查询各种信息的各种渠道,人们可以一进门就把问题甩给我们,不找到答案,我们不能算完事。本馆没有的资料,我们通过网络到他馆借调。
  
  图书馆也担负很重要的教育功能。在国内概念里,图书馆与学校是井水不犯河水。而美国的公共图书馆,与当地公立中小学校却是井水通着河水。
  
  美国中小学生下午三点就可以离校,少男少女便三三两两来到图书馆,查资料,做作业,看课外书。记得女儿刚到美国的时候,老师要她对全班同学讲讲中国小学与美国小学的异同。她一听傻了眼:初来乍到我没资料啊!老师也有点惊讶:当然要去图书馆查呀!于是女儿下了课就去图书馆,攀上爬下,查个不亦乐乎。她体会到了乐趣,从此爱上了图书馆。
  
  暑假有三个月之长,也是图书馆的旺季:学校的“夏季读书计划”全靠图书馆实施。学校出具阅读书目,让孩子们阅读马克·吐温、菲茨杰拉德、狄更斯、简·奥斯丁、勃朗特姐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卡夫卡等传世作家的经典著作,图书馆则照单买书,还要设计各类“读书有奖活动”,提供场地、筹办奖品。
  
  居民的娱乐需求也有部分可以在图书馆得到满足。
  
  公立图书馆的图书,通常分为非虚构和虚构两大部类。虚构类,就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小说。图书馆每星期贴出本周《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供读者在借阅时参考。很多读者是冲着自己喜欢作家的名字,不管内容去追着阅读的。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按照各种畅销榜,按照本地读者的脉搏,不停地给读者购买这些小说。在满足大众通过阅读而娱乐的意义上,图书馆和电视台、电影院无异,除了书刊外,图书馆还提供大量的DVD和CD等娱乐产品。
  
  作为市政府的一部分,公共图书馆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机构,代表社会对弱势群体传递关注。这种关注,不只体现为对乞丐和无家可归者敞开大门,更体现为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提醒社会:应该对病患、智障、犯罪受害人、新移民等弱势群体的处境加深了解。
  
  我们图书馆就组织过多次面向自闭症患儿家庭的讲座,我自己关于自闭症患儿的知识,就得益于某次讲座中播放的影片。
  
  定期接待智障人士,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机会接触常人社会的运作,也是我们图书馆的任务。有时候,给这些人安排简单活计,比我们自己干还要麻烦,可我的同事们永远表现出足够的耐心。
  
  形形色色的图书馆员
  
  我们图书馆里,雇员也来自五湖四海:印度、德国、波兰、俄罗斯、希腊……别的好处先不论,双语人才济济,英语之余,不乏精通西班牙语、德语、法语、俄语、波兰语、中文者,就连印度众语种中也有人能通好几种。
  
  当个专业图书馆员,门槛就是要有图书馆信息专业硕士学位。这个学位,必须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硕士学位。美国本科没有图书馆专业,硕士为其起点。说起来我挺惊讶:全美数千所大学中,被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图书馆系一共不到六十个,很多州只有一个学校具备此资格。但没有这个学位,哪怕拥有其他专业的硕士甚至博士学位,都白搭。
  
  如果要在公共图书馆工作,还需取得州政府发的“公众服务资格执照”,证明你不仅有学问,而且有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能力。
  
  助理人员的要求则简单得多,只需高中毕业,所以我们馆里的助理,一般以附近居民为主。
  
  除了这两大级别拿薪水的雇员,给图书馆干活的还有一群义工。他们多是附近居民,热爱图书馆,自愿为图书馆出力,不要报酬。
  
  有个叫曼纽的80岁老翁,每星期二和星期五下午必来我们图书馆干活,风雨无阻,人还挺幽默。有时候我闷头干活半天顾不上说话,他就来一句:“他们说得没错,你忒不好玩儿了!”
  
  义工也有非自愿的。一些犯了轻罪,如酒后驾车被吊销驾照者,或偷卖毒品的从犯初犯之类,被罚到图书馆来做社区服务。要是哪天一进门,见一个年轻力壮彪形大汉,正坐那儿低眉顺眼地闷头干活呢,大概就是被罚的义工了。但没人歧视他们——人家来是帮我们干活的嘛!不过人在受罚时难免有矮人一头的感觉,他们都态度恭谦,活儿也干得特好。
  
  全靠纳税人养活
  
  一个城镇的公共图书馆,是当地政府直属机构,通常建在紧靠市政府的地方。我们图书馆也不例外,从市政府出来一拐弯,就可以看见:公共图书馆的建筑基本是同一模式,一眼就能认出。
  
  图书馆的经费,90%以上来自市政府每年财政拨款;而市政府的钱,来自当地拥有住房的居民缴纳的房地产税。
  
  房地产税居高不下,对于图书馆来说,却是有利因素
  
  图书馆经费、馆员的工资都水涨船高。金融海啸那么大的冲击,到了我们这里也风平浪静。虽然,市政府也会以“经济不好”为由削减各类预算,但每年拨给图书馆的经费并未减少,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还略有增加。
  
  图书馆经费还有其他辅助来源:州政府的相关补助、各种基金会或组织提供的专款和奖金,以及民众和企业的捐款等。这几项来源比例不大,即使因经济因素而减少,也影响甚微。
  
  我们这个城镇有四万多人口,图书馆的经费是每年二百多万美元,约等于每个居民每年贡献五十美元。因此,本镇居民每人都可以获得一张借书证,凭证借阅图书、期刊和音像制品,使用图书馆的会议室和场地,参加图书馆的活动等等——全是免费。
  
  图书馆大门对所有人敞开,所有书刊全部开架,是不是本镇居民,有没有借书证,都可以自由阅览。不同的是,外乡无证者只能在馆内阅览,不能外借回家。
  
  例外也有:那些在本镇上班的外乡居民,可以办一张收费借阅卡,年费正好是50美元付过这笔钱后,便可和本镇居民享受同等借阅待遇。
  
  读者都是“老主顾”
  
  我们图书馆的使用率也很活跃每年大概有21万~22万人次造访,平均每个居民每年五次上下,这和全美平均数字5。1次大体相当。2010年,全馆出借量近五十八万四千次,这个数字也是逐年上升的。
  
  我们把读者统称为“patron”,直译为“老主顾”,也有“长期资助人”的意思,既亲近又恭敬。这种态度,与称“顾客就是上帝”的商家相比,还多了一层不卑不亢——不是曲意迎合,又体现着尽量为之周到考虑的意味。
  
  近闻中国杭州图书馆容许乞丐进来读书,引得网民媒体热议。无家可归者与公共图书馆的关系,在美国也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图书馆里冬暖夏凉,设施齐备,一天开放达12小时,少数条件更好的图书馆,还设有咖啡厅。这样的地方,别说无家可归者,就是对那些有家人士,也极具吸引力。
  
  图书馆的大门既然对“所有人”敞开,当然也包括乞丐和无家可归者,尽管这些人可能个人卫生较差或行为怪癖。这种态度的背后,并不全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而是基于美国宪法中“人人生来平等”的理念。每一个人在接触信息的机会和阅读权利等方面,都是平等的,不能因其是无家可归者,就剥夺他的阅读权利。

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