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视野

征婚三百年:寂寞之心的广告

本文已影响 1.33W人 

1695年7月,伦敦财经双周刊《振兴农商纪要》推出了一项新的创造财富并且永久改变两性关系的行业——征婚启事。在阿拉伯种马出售和鞋匠学徒招聘的广告中间,一则短小的资讯如此道来:“某男,30岁,家产富足,希望寻找一位家产不低于3000英镑的年轻女士。”读者们大多会惊讶于该男士的野心,因为当时的3000英镑,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英镑。
  
  婚姻是财产交易
  
  历史上首例征婚启事,就算有人答复,也没有留下记录。但出版商约翰·霍顿却嗅出了其中的商机。寻找妻子的男人可以就此省却婚姻市场上那套烦琐又所费不赀的繁文缛节。局外人也可以在围观过程中享受围观的快乐。伴随着1690年大量移民融入伦敦和维多利亚时代商业、广告文化的繁荣,截至1710年,在英格兰注册的53家报纸中,每家都登了征婚广告:大多来自男士,大部分20多岁,而且都在征友时设定财务状况。
  
  1837年,居住在本斯托尔市的40岁的约翰,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一个明确的回应让他心跳加快,这位女士建议他们晚上在某个特定的路灯下面见面,让他一只手拿黑色的手杖,另一只手拿手套。于是,他们见面了,他穿着自己最好的双排扣长礼服,她穿着漂亮的长裙。
  
  开始,交谈不太顺利,但是当他的相亲对象透露她与一位宫廷女士住在一起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次约会之后,他决定和她结婚,这时他才知道,她不过是宫廷女士的仆人,当然他立刻结束了与她的关系。这就是征婚广告的缺陷,结识的人脱离了社会背景,没有办法知道相亲的对象到底是什么人。
  
  刊登一则广告的费用是很昂贵的,高达3先令,是女仆两个星期的工资。这就意味着直到19世纪末,大多数刊登广告的人都是中产阶级。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这样的模式主宰了这一行业100年:大多数征婚广告都是30岁左右的男人,乐于结识年轻的小姐和寡妇,要想建立“快乐的关系”,财产不能少于500英镑。
  
  婚介的商品化非常符合17世纪的婚配市场,婚姻大多是笔交易。和当时的媒妁之言一样,很多征婚广告都是男人在寻找年轻富有的女人。
  
  但是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对丈夫和妻子的素质要求发生了变化。18世纪下半叶,在重视金钱的同时,男人也开始部分地看重女人操持家务的品质,“体贴”一词不断出现在广告中。
  
  1750年,一位绅士在广告中细致描述了他的梦中情人:牙齿漂亮,嘴唇柔软,气息甜蜜;眼睛不论是什么颜色都要明眸善睐;她的肤色要健康;人要整洁,胸部要饱满、坚挺、白嫩。她要善解人意,不需要多高的学问,但是交谈要令人愉悦,她的言谈要大方得体,秉性温柔,愿意为对方服务。
  
  不过大多数征婚的男人对女人的外貌不作过多要求。1772年的一份广告中只是简单地提到要求“身体健康”,相比之下明确写下“脚踝漂亮者优先”就有点有伤风化了。
  
  这段时间女人刊登的为数不多的广告中充满了绝望的气息。比如,1777年的一份女士的征婚广告上写着:“年轻女人,失去了丈夫”;1781年的一份广告是:“渴望自由,渴望逃脱残忍的监护人的控制”;还有一份征婚广告诉说:“因为失去了朋友和财产,在尖锐的痛苦中被迫寻求保护。”
  
  也许考虑到是买方市场,大多数女人的要求都不高。但是1787年一个勇敢的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他喝酒不能超过两瓶,一口气不能超过一瓶,一星期喝酒不能超过三次;他必须识文断字,他的谈吐必须迷人;两人一起的时候,他要不断注意到他的配偶,不能东瞧西看,与轻浮的姑娘们眉目传情;他必须在12点之前上床,9点之前起床。总之,他必须按应该的样子行事。”
  
  征婚广告的陷阱
  
  有段时间,征婚广告开始变得鱼龙混杂了,很多广告就像是为了娱乐读者。“富有、丰满、自由、精力充沛的寡妇”这样的词语明显是想寻找肉体之乐。“相当富有的绅士,长期忍受膝盖无法治愈的疼痛,这是在东印度被鸵鸟踢伤的”,这样的幽默也夹杂其间。
  
  当然,还有些人毫不掩饰自己想获得特别关系的愿望,下面的广告出现在1768年,看起来就像为浪漫小说准备的素材:“一位淑女,她的才艺得到了上流社会的肯定,最近失去了一位秘密朋友,渴望得到任何阶层人士的保护。”
  
  这个广告最大的可能性是一位高级妓女来寻求“包养”。她和11年之后“富有绅士”刊登的广告中提到的女士是不是同一个人呢?
  
  “富有绅士”宣称,由于家庭的原因,被迫与长期交往的年轻女士结束关系。他愿意拿出一笔可观的钱,给她和任何愿意把她领进婚姻神圣殿堂的有品位的绅士,或者体面的生意人。
  
  这样的广告加深了人们对个人征婚广告是阴谋和陷阱的印象。
  
  征婚广告也闹出了不少笑话。1825年,哈罗公学的一帮学生以“美丽、富有”的女士的名义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收到了50位男士热情的回复。于是这帮学生又刊登了一则广告,要求有意的男士在某天到一个德比巷剧院见面,要求男士站在后排,拿单片眼镜遮住右眼。
  
  到了指定的那天,50个男人站在那里,相互看着对方的单片眼镜,渐渐明白他们被耍了。
  
  征婚广告还有更深的阴谋。1828年,不少于53个受人尊敬的女士回应了24岁的威廉·科德的征婚广告,他说他需要一位妻子给他带来财产和家庭的舒适。实际上,这个科德是个残忍的杀手,他刚刚杀死了他的女人,当然不是出于意外,而是蓄意谋杀。
  
  不过征婚广告中有蓝胡子也就有黑蜘蛛。19世纪末期,生活在美国的贝莉·吉妮丝成功捕获了猎物。她可能杀害了她的两任丈夫和所有的孩子,然后开始刊登征婚广告。先后有40多个男人为此所吸引,落入了这位黑蜘蛛的罗网。她将他们的尸体肢解,然后埋在她的院子里。
  
  女性开创新风格
  
  对于淑女来说,发布广告和答复广告都有辱美名。直到19世纪50年代,女性发布的为数不多的广告中,也大部分用的假名。
  
  1820年左右,英国人忽然间对家庭名誉前所未有地开始关注起来,这让中产阶级女性有几十年时间都不再刊登征婚广告。同时,男人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随着照相术的发明,征婚启事者开始要照片了。从这时开始,共同的兴趣爱好,比如音乐和阅读,有助于婚姻美满的观念也开始反映在征婚广告上。
  
  在1870年到1900年,英国伦敦20份周刊和月刊都有征婚版。这背后的强大推动力来自中产阶级妇女,她们意识到自己要么在25岁之前嫁出去,要么就会冒终身嫁不出去的危险。
  
  这种恐惧深刻表现在下面这则三姐妹同时征婚的广告:莉莲、格拉迪丝和罗萨莉,已故官员的女儿,有不错的收入,年龄是22岁、20岁和18岁,不愿孤老终身,像所有的爱尔兰女士一样能干。
  
  西班牙大流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男性的人数急剧减少。到1921年,英国的女人比男性多出170万,传统随即打破:第一次,女性发布的广告超过了男性。1915年一份征婚广告上写道:“女士,未婚夫身亡,乐于嫁给完全失明或者在战争中致残的军官。”
  
  战争也改变了女人看待自己的观念,她们不再隐藏在家中,并且开始吸烟,跳舞和擦口红,勇敢说出自己的要求和权利。这时有些女人开始征约会对象而不是结婚对象。
  
  20世纪50年代,广告业长足发展,这时的征婚广告也峰回路转,新的“孤独之心”出现了。自从50年代美国首次把婚恋节目搬上了荧屏,各国的电视人对婚恋节目进行过不同的探索,演绎出不同的节目形态。现在世界各国婚恋节目的形态多达数百种,抢占了征婚广告的风头。
  
  需求消失之后,英国最后一份征婚版面在1961年停止出版。过了10年之后才再次繁荣起来,但是互联网出现之后,征婚广告又退回到了19世纪的水平。
  
  1981年新中国第一条征婚广告才诞生,随后迅速席卷了神州大地。

征婚三百年:寂寞之心的广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