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视野

动物也有社交生活

本文已影响 2.21W人 

据界面新闻报道,英国德比大学的行为生态学家在16只猫身上放置小型攝像机,通过4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猫也会和同类进行简单社交。在这些小型摄像机获取的画面里,猫常常估量对方半个小时以上,才会过去打个招呼,短暂地碰碰鼻子。因为猫对这个世界充满警觉,即便对方是它们的同伴。而如果有人在场,这些猫则通常会选择睡觉。
  
  猫跟人一样,在社交生活里也有复杂的心理活动。马未都曾讲过家里的猫“装病争宠”的故事。他说,家里原本有一只猫,获得了全家人的宠爱。后来,他又抱回来两只猫,以为多了两个小伙伴,原有的那只猫会高兴。结果没想到,那只猫开始“自残”,三只爪走路,变成“瘸子”,并且迅速消瘦。全家人抱着它四处求医,可什么问题也没检查出来。
  
  直到有一天,这只猫离开马未都视线之后,腾地一下子跳上了阳台上的沙发椅,却没想到被他从立在那里的一面镜子里发现了。面面相觑之后,猫和人都很不好意思。“争宠”的意图被揭穿之后,这只猫恢复了正常走路,而且也胖了回去。
  
  显然,人们以为自己相当了解这种熟悉的宠物了。当人们在选择宠物时,往往会先从它们是否“通人性”作出判断,也就是说,人们希望身边的宠物是能够理解自己的。但大多数时候,人们养猫是因为看中了它的颜值和傲娇的脾气,甘心“受虐”,做一个所谓的“猫奴”。
  
  有研究表示,猫的智商相当于一个一岁半的幼儿,而狗的智商则堪比3岁的儿童,有些品种的狗的智商与7岁的孩子几近相同。所以,有些时候不是猫自己想“傲娇”,而是因为智商过低,它根本就无法理解人类释放的信号,听不懂指令,看不懂脸色。
  
  人类在自己的社交生活中,通常会使用指示性手势,来告知同伴某物处于某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李恒在其论文《指示性手势:来自动物交流系统的证据》中认为,动物既可能具有使用指示性手势的能力,也可以解读手势背后的社会认知意图。
  
  在动物界,指示性手势并不一定是像人类那样伸出食指或者整只手,李恒在论文中引用了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灵长类动物、犬类动物甚至鸟类都具有使用或者理解指示性手势的生理基础,即连接发生学习核和不同脑区的镜像神经元。比如,“犬类可以充分利用吠叫、改换身体姿势以及注视等指示手段完成捕猎、自卫以及营救同伴等行为”。
  
  众所周知,蜜蜂族群中有“蜂王”,猴子族群中有“猴王”。每一种动物的社交生活中,都有它们的意见领袖和生活领袖。由此可见,在一个稳定的群居状态中,必然会有一个指挥者,这与人类的社交生活极其相似。尽管与人类相比,无论是与同伴打招呼的方式,还是与同伴争夺注意力的方式,以及使用指示性手势的方式,那些动物都显得有些笨拙,但这并不妨碍它们沟通感情,共同完成任务,甚至有可能还像人类那样互相交换了一些八卦。
  
  用人类的社交关系去理解动物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在社交方面,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惊人的一致。早先在BBC隐藏摄像机的记录下,我们就发现,情到深处,两只土拨鼠也会用亲吻的方式表达爱意;企鹅筑巢时会偷偷搬运同伴的石头,将其藏在身下,用目不斜视和若无其事来掩饰心虚的神情像极了人类。

动物也有社交生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