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视野

如何炼成日本的环保神话

本文已影响 2.49W人 

「被污染“逼”出来的环保意识」
  
  你现在看到的日本是青山绿水,但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每年平均以10%的增长率全速前进,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地面下沉、噪声和恶臭等问题也随之而来。
  
  严重的环境污染加上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彻底唤醒了日本人的环保意识。垃圾分类体系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日本的垃圾分类极为细致,首先分为可燃物、不可燃物、资源类、大型垃圾几类,每个类别又分若干项目,项目下面再划分子项目。比如喝完一瓶可乐,日本人会把饮料瓶洗干净,标签扔到可回收垃圾袋,瓶盖归为不可燃垃圾,瓶身还要放入专门的塑料瓶回收箱。
  
  这种环保意识在日本是从娃娃抓起的,中小学课本里就有很多与环保教育密切相关的内容。
  
  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街头几乎看不到垃圾箱,也没有清洁工,因为大家都会把垃圾带回家里进行分类处理。
  
  「乱扔垃圾最高罚1亿?」
  
  为了促进垃圾分类,日本还制定了完备的法律,比如《家用电器回收法》《食品回收法》《汽车再循环法》。
  
  按照《废弃物处理法》,那些随意丢弃垃圾的人,将会被罚款30万日元(约合1。6万元人民币)。最高的惩罚是废弃物非法投放罪,也就是违反规定将垃圾偷偷掩埋或丢弃,这种行为除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还会面临最高1亿日元(约合517万元人民币)的罚款。要是谁随手丢个放射源,估计够拉出去剖腹5分钟。
  
  不只是严苛的法律,日本也形成了对乱扔垃圾行为的谴责风气。日本街头遍布由志愿者组成的监察队,专门搜索违法的垃圾袋,并且寻找证据,把这些不法垃圾送回主人家,提醒他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垃圾。无论男女老少,日本人都有着“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的觉悟,被监察队找上门可是件极为丢人的事。
  
  日本TBS电视台甚至有一个节目专门在全国寻找不按规定处理垃圾的人,然后由节目主持人找到他们进行交谈,跟他们一同处理垃圾,这个节目的收视率特别高。由此可见,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已经深深地嵌入日本人的生活习惯,也就不难理解球迷执着捡垃圾的精神,因为球场上的那些垃圾在日本人眼里可能看上去更像满地的罚单。
  
  「透露着强迫症气质的垃圾分类」
  
  在东亚,将垃圾分类做到如此极致的,也只有日本了。举个例子,横滨市向市民发放了一本27页的垃圾分类手册,其重点部分的详细说明多达518条,有些具体规定更是透露着一股浓浓的强迫症气质。
  
  比如,唇膏和口红里的物质属于可燃烧物品,外管要归入塑料制品类或小型金属类。扔掉一个壶或罐子之前要用卷尺量一量,小于12英寸的是小型金属容器,超过的话就算大型垃圾。而不要的领带可以扔进废旧衣物,但必须“洗净并且晾干”。
  
  英国有评论认为,从日本人不乱扔垃圾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刻板保守的性格,这种性格可能会禁锢他们的创造力,但这个说法似乎不太有说服力。2013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发表的贸易统计报告显示,日本在国内创造的价值达88%,其价值创造力位列全球第一。
  
  美国作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关于日本民族性的名著《菊与刀》中说,日本人“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而且“这一相互矛盾的气质都以最高的程度表现出来”。

如何炼成日本的环保神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