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视野

在牛津乞丐也读书

本文已影响 8.86K人 

牛津是一个大学城,读书人多,并不奇怪。令我深感好奇的是,在牛津,很多人一直执着地保持着阅读纸质书的习惯。不少牛津人坚持认为,只有这种掂着有分量、翻着有声音、闻着有墨香、看着不伤眼、读着有营养的文字纸张集合体才称得上是“书”。在牛津的日子里,无论乘汽车还是坐火车,总能看到有人在读书。甚至有一次在基督教会学院门口的候车亭,我竟然看到整齐地排着一队的老老少少的读书人,他们似乎不是在等车,而是在等着进阅览室。
  
  牛津街头的乞丐也读书。在这些乞丐中,既有定居一隅的蹲点者,也有混迹在街头巷尾的游走者。我经常看到有乞丐在专心读书。有一次,我经过那个每天与狗同榻而眠的乞丐面前时,他竟然因埋头阅读而全然未觉。我瞄了一眼,书挺厚。我突然有点感动,悄悄抽出5英镑,放入他的“聚宝盆”后,匆匆离去。虽没听说过“读书人行乞不为丐”之类的话,但读书人之间易于亲近是真的。也许因为读书,这个乞丐面前常有一些牛津学子逗留,他们忽略了他衣服、被褥上的异味,和他开心地聊天,分一些食物给他的狗狗。
  
  最让我惊奇的是我的房东。某日她告诉我,晚上家里要来客人搞读书会活动,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便问道:“什么会?”“读书会。”我随即问了一连串的问题:“成立多久了啊?”“一来牛津就搞了,近十年了。”“是几个家庭组织起来让孩子们一起读书吗?”“不是,跟孩子们无关,是我的几个朋友,我们自己读书。”“你是组织者?”“当然。”“和教会有关吗?读者都是基督徒吗?”“无关。只要喜欢读书就可以参加,不一定是基督徒。”“今天读什么书?谁推荐的?”“《毒木圣经》,我选的。”“成员要缴费吗?”“No。”“你作为组织者有酬劳吗?”“No。”“有管理者?要汇报吗?”“No。”“你有活动记录吗?”“No。”
  
  我的问题携带了过多的惯性思维:房东是全职家庭妇女,在我的印象中,家庭妇女无非是做一些打扫、烧煮、缝补之事。我确实曾看到她忙碌之余喜欢蜷缩在沙发一角阅读,也听她说过去图书馆,但我真没有想到她还是读书会的组织者并有些年头了。房东选书也颇有眼光,《毒木圣经》是美国著名女作家芭芭拉·金索佛的一本世界性的畅销书,曾创造了热销两年半、狂卖370万册、授权十余国的出版神话。震撼我的不只是一位家庭妇女组织了一个读书会,还因为这种读书活动既不是为了孩子,也不是信徒之间的读经,他们只为自己而读书。
  
  二月差不多是牛津最寒冷的时候,那天外面特别冷,路上的积雪几天未融化。房东开了暖气,下午又早早地生起了壁炉,煤加得足足的,火烧得旺旺的。房东家里没有电视,孩子早早做好作业上楼上网去了。读者们如约而至。房东准备了温馨而简单的晚餐,一共来了两个男读者,一位女士因孩子生病未能参加。七点半左右读书会开始了,房东给每人斟了点红酒。我这才注意到,平时有点不修边幅甚至有时蓬头垢面的房东,今天似乎特意修饰了一番,完全是一位谈吐优雅的职业女性打扮:戴起了平时很少戴的眼镜,头发由马尾改成披肩,甚至还戴上了首饰,在温和的灯光下偶尔闪烁一下,显得有点俏皮。几个人就这样围炉而坐,放松地倚着沙发,轻声交谈着,各人说着自己的感受,间或端起地毯上的酒杯呷上一小口。
  
  我静坐在一角旁观,坦白地说,我一开始是冷眼旁观,并未真正从内心放下自己文学博士的身份,但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并参与其中了。他们从小说的情节结构谈到人物形象,又谈到故事背后的社会根源、文化冲突……不知不觉时间已过去了两个小时。人人直抒己见,但无一引经据典,一起分享作品中自认为美好的东西,交流各自的看法。我突然发现,紧扣原著,畅所欲言,言为心声,这不正是专业文学批评者们孜孜以求的境界吗?当文学真正走进民间,当阅读成为日常生活,文学批评已无专业与不专业之分了。我心中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感动,这种感动不是作为教书匠看到有人读书时的欣慰,而是在得知读书是英国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内容之后,对英国文化中一种根深蒂固的东西的敬意和震惊。
  
  我后来也和牛津的同事聊过读书会的事,他们说这在英国很正常,在牛津更是很普遍,这是很多英国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英国人素有爱书的传统,他们似乎对纸质书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依恋。
  
  我曾问过房东:“你们读了多少本书了?”“一个月一本书、一次活动,很多年了,不少了吧?”是啊,为自己而读书,谁会在意读书的数量呢?一旦读书成了任务,它的趣味性就渐渐消失了。读书可以是一己之乐,自得其乐。读书会好在可以与人同乐,快乐是最高宗旨。《幻境》的作者杰克·路易斯当年正是参加了牛津的读书会而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至于到底读出了什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读书只有见解没有答案。当读书带有太多的功利性时,就必然会扩大或缩小书中的很多东西;当读书不是为自己而读时,我们也很难做到畅所欲言。那天我看到房东的《毒木圣经》一书中夹了不少小纸条,而那两位书友则弄了很多折角。我突然想到我们的点评先贤们:金圣叹、毛宗岗、李卓吾,他们对小说的精彩点评,不知是否和三五成群的读书活动有关?因为喜欢而读书,才是真正的读书,真读书方能有真见解。目前的读者中,有人为考试而读,有人为升职而读,有人为赶潮流而读……为自己快乐而读书的人恐怕微乎其微。与其他爱好相比,“为自己而读书”的生活,其实透射着宁静和美好的生活,那是一种从内到外的气质美。
  
  那晚,室外天寒地冻,室内温暖如春。房东手拿书本、戴着眼镜、呷着红酒、侃侃而谈的形象,让我觉得她是那么高雅脱俗。

在牛津乞丐也读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