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文摘情感

抄写亲人的日记

本文已影响 5.74K人 

父亲过世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无法适应,总感觉他是照例去村小教书,或者像往常一样到地里莳弄庄稼,抑或出一趟远门,很快就会回来。这些想法,给悲伤的心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黑纱,好让我与世隔绝,沉浸在与父亲的天伦之乐中。
  
  神龛新添了父亲的牌位,竖着父亲的黑白遗像,清明节去父亲的坟头烧纸钱叩头祭拜,但我仍不愿意相信不到60岁的父亲就那么永远地离开了我,去了另一个世界。
  
  岁月让我接受了这一严酷事实。刻骨的思念催生出一篇篇怀念父亲的文字。清明节和父亲节前后,我发了疯似的,控制不住地思念父亲,拿起纸笔,或者打开电脑,在文字的世界里,构筑思亲的宫殿。
  
  今年父亲节前夕,明亮的阳光下,整理翻晒老家书柜,不经意间,看到父亲的青春日记。泛黄硬脆的日记本里,父亲的钢笔字,历经岁月侵蚀,变得稀淡。这些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文字,是父亲年轻的心迹。字里行间,满是战天斗地的壮阔情怀,志气高昂的心性品格。青春豪情,跃然纸上!
  
  父亲的日记本是一扇时光之门,轻轻推开,让我这个不再年轻的中年男子,看到父亲的青春靓影。就一笔一画抄写父亲的日记,写在纸上,永存于心。一字一句抄录父亲的日记,仿佛坐上了时空穿梭机,回到了那个火热年代。我沿着文字之舟,溯流而上,到生命的发源地,一览旖旎风光。一直以来,用写文章的方式怀念父亲,而今被抄写日记刷新了。
  
  世间的感情是相通的。在我抄完父亲的青春日记后,在一本旧书里读到一个细节——郭沫若先生也曾做过同样的事,不同的是,他抄的是儿子郭世英的日记。
  
  郭沫若对儿子郭世英的爱,自然更深浓。因为,郭世英热爱文学,继承了他的文人气质,写诗编剧都在行。青年才俊郭世英爱思考,对世事有自己的想法,在北大哲学系念书的时候,和同道中人探讨课题,触及当时的禁区,被视为反动分子,是父亲保护了他。郭世英虽然被定性为敌我矛盾,但只“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在总理亲自过问下,他被下放到西华农场,一年后,回北京,在农大学植物栽培。
  
  1968年4月19日,悲剧再度发生,北京农业大学的造反派绑架了郭世英。
  
  郭世英在私设的牢房里,四肢被捆绑在椅子上,三天三夜受尽凌辱。拖至第七天,清晨6点,他从3楼窗口“飞”了出去。郭沫若在遗物中,发现了儿子的日记本,突然变了一个人似的。此后,他默默地趴在书桌前,用颤抖的双手抓起毛笔,用心地抄写儿子的记忆,抄了整整8册。郭沫若把它们视为至宝,直到去世,一直都安放在自己的案头。
  
  作为父亲的郭沫若,用无声的抄写,表达内心的悲伤与怀念。
  
  细节在并不遥远的历史深处,闪烁着人性的光芒。身为父亲的郭沫若,一个人在灯下案前,抄写儿子的日记,你会感觉到那是一尊爱的雕塑,在隐秘处,在平淡中,展示了父爱的柔软,人性的伟大。
  
  不论平凡如草芥的我,还是才高八斗、风光八面的郭沫若,在某一个人生节点上,都会有共同的东西,比如,抄写亲人的日记。在那抄抄写写之间,表达的莫不是对逝去亲人最真的感情,最深的思念。

抄写亲人的日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