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文苑

他的手指有星星

本文已影响 1.63W人 

从1997年11月他的第一首小诗变成铅字开始,十余年间,他在文学的梦想之路上不断坚持,不断攀越,一次次完成自己的人生飞跃。
  
  2009年初,他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同年3月份,他走进鲁迅文学院,成为鲁院十一届中青年作家班的一名学员!
  
  鲁院开学典礼那天,他激动得有点恍惚。当他与出席典礼仪式的铁凝主席握手,与她同乘电梯下楼,说着这里饭菜的味道,他才真的确信,这一切都是真的。
  
  而就在他今天踏足的地方,曾经有那么多闪闪发光的足迹在此留连——郭沫若、矛盾、老舍、曹禺……
  
  深夜,他一室独处,倾听寂静,泪盈于睫。
  
  此时,“百感交集”这个词已不能诠释他的内心。十多年光阴流转,他的人生,完成了从一个三轮车夫到一名作家的蜕变。
  
  正如他自己所说,水到绝境是飞瀑,他坚信着,自己的手指上一直有梦想的星星在闪烁。
  
  1970年,他出生于黑龙江一个叫新生的偏远小村,在那间由塑料布做窗玻璃、草帘做门的土坯屋子中,他一点点长大着。
  
  在没有零食和玩具的童年,唯有当民办教师的父亲带回家的几本小人书给了他许多迷恋和安慰。
  
  他问父亲:“小人书上那么多好看的故事是怎么来的?”父亲告诉他:“是作家们写出来的。”
  
  于是,第一次听到“作家”这个在他看来近乎神圣词汇的他,仿佛听到内心的呼唤——“我要成为一名作家,成为能写许多好看故事的作家!”
  
  父亲告诉他,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有可能成为作家。他记住父亲的话,努力学习着。
  
  然而命运,却像一只喜怒无常的兽,你不知道它隐在哪个暗角,突然跳出来狠狠咬你一口。这一口,有时足以令人致命。
  
  他小时候,家里为了生计,做着一种叫拉炮的东西。
  
  就是在一张宽大约一寸,长大约一寸半的纸上,放上一根挽出一个活环的粗线,粗线大约半尺长左右,然后在粗线的活环上放上一点点被水稀释后的由硫磺等配置成的火药,再紧紧地卷粘起来。
  
  待火药干了,一手拉住粗线的一头,快速、用力的拉直,纸卷里的火药就会爆炸,发出爆竹一般的声响。
  
  17岁那年寒假,他在做拉炮的时候,一时疏忽将一个小酒盅内用来做拉炮的火药弄爆炸。
  
  当他从昏死中醒来,左手食指已经被炸飞,右眼几乎失去了视力。
  
  正读初三的他,倔强地将左手戴上手套,不管冬夏,他怕同学们看到满是疤痕少了食指的左手会嘲笑。
  
  尽管视力下降到已经看不清黑板,但他仍旧一声不吭地继续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成绩快速下降着,很快就从前三名降到倒数三名。
  
  他在伤痛中过早的结束了学生生活
  
  虽然17岁的孩子还懵懂得不知生活的沉浮,但命运已经露出了狰狞的一面。辍学后,他一片茫然,不知道接下来该做什么。也固执地认为,既然上不了大学,成为作家的路也就被永远堵死。
  
  不久之后,父母的婚姻又走向了破裂。他更加颓丧了,觉得父亲不要他了,生活不要他了。
  
  离婚后,母亲带着他去了省城,没有什么文化的母亲,当然找不到什么工作,就只好继续做危险的拉炮。而他因为心有余悸再也不敢触碰拉炮。终于有一天,母亲也被炸掉了一根手指。仅有的经济来源也被切断了。
  
  生活仍旧要继续。
  
  他经人介绍,到制鞋厂当了一名扣底学徒工。扣底,就是把皮鞋的鞋底用胶粘在一起。
  
  这是一个又脏又累又伤身体的活,整天坐在烤箱前,尤其是炎夏之时,烤箱的炽烈、刺鼻的胶熏味让瘦小的他汗流浃背,腰酸背痛。夜深人静拖着疲惫的身体摊在床上时,他听到自己骨节碎裂的声音。
  
  而最让他感到痛苦的是,本已受过伤的眼睛因为浓烈胶味的刺激常整夜整夜的疼痛,视力也不断下降。
  
  即便如此,那个制鞋厂也在两年后倒闭,他们母子唯一的经济来源也断了。
  
  离开了鞋厂之后,他千方百计地寻找着能够养活自己与母亲的活路,在路边卖粘豆包、卖草莓,在夜市卖服装,蹬三轮脚力车……
  
  1996年10月,他举债从温州批发了一大批挂历,想赚一笔。没想到货物刚刚装车,温州就遭遇洪水,那批挂历拖延了整整三个月才到,但销售挂历的季节早已过去,那些挂历只好当废纸卖掉。
  
  为了还债,他不得不卖掉与母亲栖身的住房,但仍远远不够。此后漫长的日子,他与母亲在不断地租房、搬家、还债中苦苦跋涉。
  
  为生活所迫,他每晚都要去夜市卖衣服,所谓的夜市,就是在马路旁的两棵行道树间系起一根绳子,将衣服挂上去卖,因为这些都是一些迫于生计的人自发形成的,城管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来驱逐。
  
  有一次,城管来了,他飞快地摘下衣服跑开,等城管走开,他赶紧回去再挂起来,但刚挂了一会,突然天气变脸,急忙摘下衣服躲雨,但跑到一半的时候,大雨倾盆而下……
  
  为了尽量挣多点,白天,他蹬着三轮车送货,一车货一般都有一吨多,这对于瘦小单薄的他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在似乎漫无涯际只剩下“挣扎”二字的日子里,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空空的壳,体会着灵魂无所依靠的疼痛。
  
  一个个失眠的夜晚,他沉陷在对未来茫然不知的恐慌中,他总听到内心深处有什么在呼喊,他侧耳谛听,终于听清楚了——那是一直沉潜于他的生命深处,从未离他而去的文学梦!
  
  他悄悄拾起那支尘封多时的笔,任自己的思绪在矮纸上追逐。
  
  白天,他在骄阳如火下炙烤生活,为了那几张零钞。
  
  夜晚,他在月光如水下沉思人生,为了内心的安宁。
  
  1997年11月的一天,他永生难忘。
  
  27岁的他,一首16行的小诗终于被一家杂志发表!十多年的期盼终于成真。他一遍遍地抚摸着那首已变成铅字的小诗,喜悦涨满了他的胸腔,甚至要喷薄欲出。
  
  从此,他除了白日的生计之外,其他所有的热情都近乎疯狂地倾注在诗句之中。为了能够多写一点,每天的睡眠时间被他一减再减,常常一夜只能睡四个多小时。
  
  按照惯常思维,这以后他就要“一发不可收拾”了。可事实上,从第一首小诗发表之后的整整半年,他一个字也没能再发表。
  
  他放下笔,回过头来咀嚼、反思,他发现自己的文字风格其实并不太适合写诗,而更适合隽永的小品文。
  
  1998年的夏天,他的小品文开始不断发表。随着文字的渐渐成熟,他开始将写作范围一点点扩大着;散文、小说、纪实……
  
  他一路写来,感觉生命重新有血液流动;感觉花是那么香,草是那么绿,云是那么白,哪怕是路旁的一颗小石子都是那么生动。
  
  如今的他,早已是一位得到众多读者喜爱的知名作家。
  
  人们从他发表的数百万字作品字里行间,看到一个超越灾难与坎坷的逐梦者形象。
  
  在他那根残缺的手指上,人们再也看不到遗憾,看不到失落。
  
  看到的,是一颗颗坚守与执着的梦想之星,在熠熠生辉。
  
  他是哈尔滨作家澜涛,我的朋友。
  
  2014年,澜涛的专著《我的手指有星星》顺利出版,这是他的第十本专著。

他的手指有星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