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文摘社会

信陵君的命运

本文已影响 5.03K人 

公元前260年,历时三年的秦赵长平之战结束,赵国失利,参战的四十万战士被秦军全部坑杀,只放回二百四十个孩童。能够单独与秦国挑战的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为了彻底消灭这个宿敌,尽管自己也已疲惫不堪,还是乘机围困了赵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
  
  以当时的七国而论,如果赵国被灭,秦国独大的局面将更加明显,谁也无法单独与秦抗衡。秦国长期实行远交近攻的国策,正在蚕食、击破各个国家。为各国计,只有团结合作,共同抗秦,才是救亡图存的唯一途径。
  
  作为邻居,魏国已来了多批赵国的求救信使,希望魏国能出兵相助。秦国也派来使者警告魏王:谁出兵,下一个就攻打谁。魏安釐王虽然派出了晋鄙元帅率领十万救兵到了邺地,却按兵不动,只作壁上观。
  
  魏王的异母弟无忌是信陵君,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四公子之一。他养士三千,人才济济。他的国王哥哥,心中既高兴又害怕。高兴的是,有弟弟的号召力,魏国在各国间很有威信。害怕的是,万一哪天弟弟想当国君了,自己的地位很危险
  
  信陵君的姐姐,是赵王之弟、著名公子平原君赵胜的夫人,她也以私人名义多次写信给魏王和信陵君,希望弟弟俩早点来帮老姐一把。赵胜也来信对无忌说:您即使不在乎我,难道不考虑您姐姐的命运吗?信陵君和宾客们百般劝说魏王下令迅速攻秦救赵,但是,魏王畏秦,就是不肯。无奈之下,信陵君用了侯嬴之计,让魏王宠姬如姬窃得兵符,以力士朱亥之锤杀了元帅晋鄙,取得魏军领导权。最终他们打败了秦军,保全了赵国。“窃符救赵”的典故,就因此而来。
  
  从各国力量平衡和魏国的根本利益上说,信陵君做了一件大好事,但是,毕竟他是矫诏抗命,也有叛国之嫌,魏王哥哥的脸上也搁不住。所以,联军胜利后,无忌让魏军回到国内,自己就留在了赵国。
  
  在恢复了几年之后,为了报复当年魏国的不顾警告救赵,秦国首先出兵攻魏。
  
  魏王看到大敌当前,想起了弟弟信陵君,派了使者去赵国请他回国。别离十年后,兄弟再相见,相抱而泣。哥哥授予弟弟上将军印,让他统一指挥全国军队。同时,魏国也向各国派出使者求救,以信陵君的号召力,果然赵、燕、韩、楚各国都派兵援助,五国部队统一协作,在河外大破秦军,打败了秦将蒙骜,并一路西进,将秦军打回到函谷关,再也不敢出来。
  
  魏国保住了,但是,信陵君的处境反而更危险了。一是魏王一直担心弟弟发动政变,而现在弟弟的威望更高,这个风险当然更大。二是秦国为了自己的利益,出资万金,让人在魏国到处说信陵君的坏话,说他阴谋篡权。內外夹攻下,魏王也不得不信,于是夺了弟弟的兵权。无忌既不想篡位,又不想再次流亡国外,但无以自证清白,只好从此称病不上班。过了几年,信陵君就死了。他的哥哥也在当年死去。
  
  得到信陵君的死讯,秦国马上派出当年的败将蒙骜出征魏国,攻取了二十城。十八年后,秦灭魏,俘魏王,屠大梁。
  
  信陵君的命运,可说是专权体制下能臣的缩影。尽管他是国王的亲弟弟,但是,所有的国王都警惕任何可能对他权力构成威胁的人。一个王国或团体,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才,信陵君无疑是魏国的一号人才,但是,作为国君的哥哥依然提防大于依靠,于国家于本人,都是一个悲剧。
  
  信陵君是司马迁最推崇的人物之一,也是战国四公子中给予最高评价的人。行文中,司马迁称信陵君一口一个“公子”,从不直呼其名,景仰之情溢于言表。事实上,信陵君因为胸怀宽广、礼贤下士,才拥有了广泛的人才资源。那些卓越功勋,是他和三千门客集体创造的。在关键时刻,他的门客们都给了最好的建议,也愿意为他作出牺牲。但是,信陵君集团越能干,魏王越要提防。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人才的逆淘汰机制:为了权力的稳定,只有让统辖区的人越来越愚蠢,君王才会越安全。正如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的那样:“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倘若一国之中,能用的和能信任的,只有愚蠢者,那么最后必定假话盛行,天天都过愚人节,而信陵君这样的人,肯定没有好下场。信陵君一死,魏国的命运可想而知。

信陵君的命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